更新建築節能措施以適應天氣變化

新軟體旨在幫助建築物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都更加節能

掌握建築物的能源使用,從每卡路里和電子中獲得最大效能,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黑魔法。據美國能源部稱,建築物約佔美國能源消耗的 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0%。

專家表示,將能源效率應用於這一領域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實際上實現這些節能目標由於多種原因而困難重重。首先,租戶通常是最接近恆溫器的人,他們幾乎沒有動力調低或調高溫度。支付暖氣或空調費用通常是房東的工作。

即使對於房東來說,激勵措施和衡量及節省能源的工具也可能不存在。當他們認為自己正在為此做些什麼時,這可能只是一種錯覺。這就是史蒂夫·海因茨的用武之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30 年來,他一直在完善他的傑作:一款軟體,可以跟蹤數千張水電費賬單,並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試圖在我的建築物中節省能源,它實際上有效嗎?”

他最新的改進,與 AccuWeather.com 達成協議,將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如果天氣逐年變化,我的建築物仍然節能嗎?”

EnergyCAP Inc. 是一家基於該軟體的公司。海因茨於 1980 年創立了該公司,當時大多數美國人甚至還沒有坐到電腦前。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尋找大學、零售連鎖店、政府機構——任何擁有大量建築物、堆積如山的水電費賬單且不知道如何控制能源使用的人。

海因茨向他們出售了他的軟體。他詢問他們如何改進它。然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除了安然公司擁有該公司然後倒閉的短暫時期——他進行了修補、定製和潤色。

你確實需要一位氣象員 現在,業主可以回顧幾十年的水電費賬單,瞭解他們的建築物能源效率的真相。

海因茨說:“問題是,每當您進行逐年比較時,天氣都會不同。如果我們不對天氣進行調整,它將歪曲我們的比較,並且不能成為能源管理績效的有意義的指標。”

例如,過去兩個夏天在華盛頓特區與過去十年相比脫穎而出——它們一直比其他夏天更熱。

但如果一位經理不知道這一點,或者無法衡量它,他可能會想知道為什麼他的電費賬單增長了 8%。如果他管理著城市建築物,每年在水電費上花費 5000 萬到 6000 萬美元,8% 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建築物是否失去了保持涼爽的能力?

海因茨說,這就是這項新的 EnergyCAP 功能的意義所在——隔離天氣因素,並與 2009 年或 2007 年夏季不太熱的時候進行公平的比較。

城市經理的建築物可能確實失去了一些“綠色”能力,或者他們可能只是為了應對更炎熱的夏天而調高了空調。

海因茨不斷更新的軟體擁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今年 4 月,美國環保署 提名 其為年度能源之星合作伙伴之一。去年 10 月,時任州長比爾·裡特(民主黨)要求所有希望跟蹤能源使用的科羅拉多州政府建築物都必須使用該軟體。

被能源賬單淹沒
該軟體的粉絲喜歡它,部分原因在於它可以幫助他們整理數百甚至數千張水電費賬單。海因茨說,平均每棟建築物大約收到五張水電費賬單,包括水費、汙水處理費、燃氣費以及可能的多張電費賬單。

他說,EnergyCAP 的客戶華盛頓特區每月收到數千張賬單。

1978 年,作為美國空軍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他在蘭利空軍基地(位於弗吉尼亞州漢普頓)駐紮時,就學到了關於這方面的早期教訓。他負責該基地的能源使用。

他說:“水電費賬單送到了設施辦公室。一位女士會在看都不看的情況下蓋上批准章,然後送到應付賬款部門。”

1978 年 1 月是破紀錄的冰冷冬天。幾個月後,他發現水費賬單每月增加了 8,000 美元。更令人費解的是:賬單是為一臺應該關閉的備用水泵開的。

這棟建築物裡發生了什麼?
海因茨和水管工走到水泵旁。他們意識到它在一月份被凍住了,然後爆裂了。幾個月來,它一直在向切薩皮克灣排放數十萬加侖的水。海因茨說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教訓被融入了帕特里克·布坎南經常使用的軟體中。他是喬治梅森大學的能源經理。

該校區約有 168 棟建築物,包括宿舍、體育館、實驗室等。每個月,布坎南的辦公室都會收到 627 張賬單。去年,能源總賬單為 1350 萬美元。

近年來,該校在節能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變,布坎南使用 EnergyCAP 來跟蹤結果。他無需翻閱 600 張賬單,只需點選即可比較宿舍、教室、停車場或他想要的任何其他內容。

他說:“您可以比較類似的建築物,然後說,‘哎呀,為什麼這棟建築物比那棟建築物使用更多的能源?’”

這時,布坎南和他的工作人員會跑到建築物去檢查其節能系統是否像預期的那樣工作。

他估計該大學每年節省能源 250 萬美元。他說:“這是一種幫助我們掌握成本的工具。”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