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展示他的工作
由於未能包含一個關鍵方程式,弗雷德·霍伊爾爵士可能未能因其關於恆星中元素形成的論文而獲得應有的認可。霍伊爾於 2001 年去世,享年 86 歲,是一位帶有悲劇色彩的科學人物。他從未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論,而是更傾向於穩態宇宙的觀點;後來,他又接受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外太空的觀點。這些態度可能使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參見關於霍伊爾的特寫文章,“特立獨行的迴歸”;《大眾科學》,1995 年 3 月]。
但在他聲名狼藉之前,霍伊爾做出了本應是持久的貢獻,他在 1954 年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質量大於 10 個太陽的恆星如何透過一系列漸進升溫的核聚變反應,將其核心的氫和氦燃燒成更重的元素。當這樣一顆恆星最終以超新星爆發時,它會將這些元素散射到太空中,在那裡它們將播撒到仍在形成的恆星系統中。在霍伊爾的工作之前,許多專家認為元素一定是在宇宙大爆炸期間誕生的。
克萊姆森大學的唐納德·克萊頓說,研究人員在討論元素形成或核合成時,通常會引用 1957 年的一篇論文,該論文由霍伊爾共同撰寫,重點關注問題的其他方面,克萊頓曾是霍伊爾的同事。克萊頓發現,在 1960 年至 1973 年間發表的 30 篇主要的核合成論文中,有 18 篇引用了 1957 年的著作,只有一篇提到了霍伊爾 1954 年的論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克萊頓在 2007 年 12 月 21 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撰文,將引文錯位歸因於 1954 年的研究中隱含的相對簡單的方程式的缺失。“霍伊爾方程式”,正如克萊頓所稱的那樣,將垂死恆星噴射的重元素質量與其死亡率以及連續核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同位素丰度的變化聯絡起來。“他是一位數學專家,”克萊頓評論道。“遺憾的是他沒有決定直接寫出方程式。”
為流感做好準備
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最有可能發生在禽流感或豬流感病毒發生變化,使其能夠感染人類細胞時。在 1 月份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科學家報告說,關鍵的變化將是病毒發展出附著在肺細胞上所謂的 α 2-6 聚糖受體的特定變體的能力。這些受體有傘狀和錐狀兩種形狀;在人類中,更豐富的傘狀版本為嚴重疾病打開了大門。這一發現解答了諸如為什麼某些流感病毒株停靠在細胞上但不能很好地感染人類(因為病毒已附著在錐形受體上)等問題,並且可以提供一種跟蹤流感適應以及發現新療法的方法。
培養血管
作為培養替代器官的目標的一部分,研究人員依靠支架來鼓勵細胞以特定方式形成。但是他們仍然需要完善支架材料和幾何形狀以及其他因素[參見“組織工程:未來的挑戰”;《大眾科學》,1999 年 4 月]。在 1 月 1 日的《先進材料》雜誌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描述了矽基基底上 600 奈米寬的脊和凹槽如何為內皮祖細胞的繁榮發展提供途徑。以三維方式生長,這些細胞形成可以充當毛細血管的管狀結構。挑戰仍然是如何將這種結構植入體內。
持久的差距
一項對約 2000 名兒童進行了七年觀察的研究支援了智商爭論的後天培養方面[參見“未解決的分數”;《大眾科學》,2007 年 2 月]。研究人員跟蹤了芝加哥六個嚴重貧困社群的居民——幾乎都是非裔美國人——發現與較好社群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語言能力顯著且持續下降。搬出貧困地區的兒童在幾年後仍然表現出智商下降四分,相當於一年的學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 2007 年 12 月 19 日線上發表了這些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