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塑史上,描繪寬鬆懸掛織物中錯綜複雜的褶皺是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從公元前2世紀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到米開朗基羅的聖殤,再到凱倫·拉蒙特的帷幔抽象作品,藝術家們面臨的主要挑戰一直是使用鋼鐵和石頭等緊湊的材料來傳達輕盈和流動感。
蒙紗的聖母是義大利雕塑家喬瓦尼·斯特拉扎19世紀的作品,展示了這種雄心的極致,是使大理石變得空靈的最精美例證之一。
這座雕塑由卡拉拉大理石塊雕琢而成,自1862年以來一直被儲存在加拿大紐芬蘭的聖母獻主會修道院中,它是聖母瑪利亞的半身像,她的目光向下,彷彿在祈禱或悲傷,她的面容被最薄、最透明的面紗籠罩著。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雕塑中的每一層都是由同一塊固體岩石製成的,但觀察者可以毫不費力地在感知上將面紗的織物與瑪麗的面部特徵分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Flip Phillips和德國吉森尤斯-李比希大學的Roland Fleming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非凡的技能不僅限於覆蓋著面紗的面孔,還適用於各種各樣的物體。
科學家們對觀眾在精神上分離各種任意物品的圖層(而不僅僅是蒙紗的聖母)時表現出的一致性感到驚訝。“這似乎是一種通用的能力,而不是特定於熟悉的物體和材料,”Phillips說。
Phillips和Fleming還意識到,為了令人信服地暗示透明度,斯特拉扎的雕刻偏離了真實帷幔的幾何形狀。具體來說,他對蒙紗的聖母的描繪在渲染覆蓋紡織品的真實形狀和下方臉部的形狀之間交替,就好像它沒有被材料阻礙一樣。一個例子是瑪麗的左眼,斯特拉扎將其渲染得彷彿沒有被織物覆蓋,只留下幾條狹窄的褶皺來描繪布料。
Phillips指出,雕塑家不會複製現實。“他們誇大了一些幾何特徵,縮小了另一些特徵,透過拋光和打磨來操縱表面質量”,目的是用一種不相關的單一材料(如大理石)來創造兩種或多種不同材料(如布料或皮膚)的錯覺。“這太令人著迷了,”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