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帆背”恐龍在1.25億年前的西班牙漫遊

這種恐龍被命名為莫雷利亞龍 (Morelladon),其化石遺骸在西班牙卡斯特利翁省莫雷利亞鎮附近被發現,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恐龍。

這是一張貝氏莫雷利亞龍的生命重建圖。

卡洛斯·德·米格爾·查韋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作者:威爾·鄧納姆

華盛頓,12月16日(路透社)——在如今西班牙東北部一片蔥鬱的河流三角洲上,一群恐龍在1.25億年前啃食著蕨類植物和類似於現代柏樹的針葉樹。

這些生物因其背部不尋常的帆狀結構,在這片白堊紀時期的景觀中顯得與眾不同,而今天的專家們只能推測其功能。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看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科學家週三宣佈,在西班牙卡斯特利翁省莫雷利亞鎮附近發現了化石遺骸,這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恐龍,他們將其命名為莫雷利亞龍 (Morelladon),這是一種四足食草恐龍,身長6米(20英尺)。

從它的背部突出的是一系列骨刺,這些骨刺構成了帆狀結構,高度約為2英尺(60釐米)。

西班牙國立遠端教育大學進化生物學組的古生物學家費爾南多·埃斯卡索 (Fernando Escaso) 說:“帆狀結構可能有助於熱交換——體溫調節——專注於將多餘的體熱釋放到環境中,就像現代大象的耳朵一樣,或者作為脂肪的儲存場所,在食物供應不足的時期使用。”

埃斯卡索補充說,這種結構也可能在吸引配偶方面發揮了展示作用。

埃斯卡索指出,帆狀結構在脊椎動物的進化史上週期性地出現,通常出現在彼此親緣關係不近的動物類群中。

另一種名為烏拉諾龍 (Ouranosaurus) 的植食性恐龍與莫雷利亞龍相似,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非洲。最大的帆背生物是棘龍 (Spinosaurus),它在95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過著半水生生活。棘龍身長50英尺(15米),重7噸,是記錄中最大的恐龍掠食者,甚至比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還要大。

在恐龍興起之前的數百萬年,還存在其他帆背生物,包括肉食性爬行動物亞利桑那龍 (Arizonasaurus)、兩棲動物板龍 (Platyhystrix) 以及與哺乳動物有遠親關係的基龍 (Dimetrodon) 和楔齒龍 (Edaphosaurus)。

莫雷利亞龍的瞭解來自於部分骨骼,包括脊椎、其他椎骨、骨盆骨、股骨和牙齒。

在莫雷利亞龍生活的時期,西班牙東北部的氣候在溼潤和乾燥時期之間交替,溫度變化劇烈,範圍從華氏40度(攝氏4度)到華氏104度(攝氏40度)左右。

埃斯卡索說,該地區的主要掠食者是重爪龍 (Baryonyx),棘龍的近親,周圍還有其他植食性恐龍,以及鱷魚和被稱為翼龍的飛行爬行動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