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口音

非語言交流揭示你的根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正如愛爾蘭口音或明尼蘇達州的柔和口音會暴露一個人的背景一樣,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能揭示我們的文化起源。根據新的研究,這種“非語言口音”也會引發對他人性格的刻板印象。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非語言行為是一種通用語言——無論你走到哪裡,微笑看起來都像微笑。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生活的地方塑造了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我們感知他人情感的方式。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當時都在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比蓋爾·馬什、希拉里·埃爾芬拜因和納利尼·安巴迪發現,當面部表情微笑時,美國志願者可以區分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的面孔,但當面部表情中性時則無法區分。

此外,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走路或揮手致意的方式不僅傳遞了他們的國籍,還引發了對這兩個群體的普遍刻板印象:美國人被認為更具支配力(想想“帶著大棒”),而澳大利亞人更討人喜歡(想想“G'day, mate!”)。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心理學家 Yuki Masaki 領導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會關注不同的非語言線索。該小組發現,傾向於公開表達情感的美國人會關注嘴巴來解讀他人的真實感受。而傾向於在情感上更加保守的日本人則更重視眼睛,因為眼睛不太容易控制。

東北大學研究非語言交流的 Judith Hall 評論說:“這些研究表明,人們既可以對他們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文化線索非常敏感,而且他們自己的文化規範也可能使他們誤入歧途。” 例如,“認為日本人不善於表達的美國人會將微妙誤認為缺乏表達。這些美國人會誤判日本人可能非常擅長解讀的面部線索。”

Marsh 認為,這種誤判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每個人都知道口語交流障礙會導致跨文化誤解,”她說。“這些研究突出了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對這些差異的認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改善跨文化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