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監管的人工智慧將加劇不平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警告說

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解釋了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不平等——以及諸如縮短工作周等解決方案如何緩解其負面影響

Illustration of Joseph Stiglitz.

希德·甘德哈里扎德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好萊塢編劇和演員首次在今年夏天同時罷工。聯合行動的動機因素之一是生成式人工智慧——這個術語指的是比藝術家更快、更便宜地生成類人文字、影像、音訊和影片的程式。罷工者擔心製片廠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會取代或貶低人類勞動。這是一個合理的擔憂:一份報告表明,數千個工作崗位已經因人工智慧而消失,另一份報告估計,最終可能有數億個工作崗位實現自動化。如果不加以控制,這種勞動力中斷可能會進一步將財富集中在公司手中,並使工人的權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小。

“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不受約束的創新,不會帶來我們社會的普遍福祉,”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說,他是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位於紐約市的智庫羅斯福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這是我非常有力地展示的結果之一。人們不能僅僅把它交給市場。”罷工工人可以作為對工作崗位自動化的一種限制。政府監管也可以限制人工智慧的破壞能力。斯蒂格利茨研究了不平等的科學——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減少不平等——他與《大眾科學》談論了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以及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其加劇經濟不平等。

[以下是訪談的編輯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生成式人工智慧已經擾亂了就業市場。文案撰稿人已被解僱,取而代之的是 ChatGPT 等文字生成程式。IBM 表示,將暫停招聘數千個可以由人工智慧完成的職位。您認為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嗎?

是的,我認為會。但我們不知道它會發生到什麼程度。我認為它將取代更多例行工作崗位的人——您提到了文案撰寫、文案編輯。在有一套規則的地方,它可以閱讀並檢視這些規則是否被遵守。它可能沒有那麼好的眼光去發現例外情況,所以我認為會有很多人工智慧與人類的互動:人們將使用人工智慧作為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有人用我的資料訓練了 ChatGPT,我測試了一下它在回答記者提問方面的表現。我編造了問題,並審查了答案。我認為在一半的問題上,它做得非常合理——在三個問題上,它完全錯了。所以我認為我的觀點是,它不會在沒有大量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被釋放。您將不得不檢查它——不僅是答案的質量,還有偏差以及它是否鑽進了牛角尖併產生了虛構的參考文獻。

那麼人工智慧創造就業崗位的可能性呢?這足以彌補一些消失的工作崗位嗎?

不,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它會創造對不同技能的需求。人工智慧很像一個黑匣子。我的意思是,即使是創造它的人也不完全瞭解它是如何運作的。因此,至少有些人推測,管理人工智慧可能需要比數學技能更多的人文語言技能。它可能會改變勞動力市場上具有價值的技能型別。我認為,至少在許多領域,它會提高生產力,以至於這些領域對勞動力的需求將會下降。將會創造就業崗位,但我的判斷是,失去的就業崗位會更多。

我們最終可能會遇到人類創造的工作成為優質產品的情況嗎,就像買家可能願意為手工編織的毛衣支付比機器製造的毛衣更多的錢一樣?

是的,人們普遍認為 ChatGPT 生成的材料有一種平淡無奇的感覺。對創造力的需求將永遠存在。我認為它將取代我們的領域非常多的是那些現在我們不太重視是誰寫的地方——你知道,這是一份時事通訊或類似的東西,如果它是機器生成的,我們不在乎。

作為一位廣泛研究不平等問題的人,您如何看待就業市場的這些變化對不平等的影響?

我非常擔心。在某種程度上,機器人已經取代了例行的體力勞動。而人工智慧現在正在取代例行的白領工作——或者說不是取代,而是減少需求。因此,我認為,通常是白領的工作崗位將面臨風險。而且有足夠多的這類工作崗位會對不平等程度產生宏觀經濟影響。它可能會放大幻滅感。

現在,這既有優勢也有劣勢。這可能意味著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區,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將面臨這種不平等。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制定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並創造就業崗位,那麼就業崗位將在各地創造。人們將不必像現在這樣搬家,因為現在創造的就業崗位在沿海城市,而失去的就業崗位在中西部、南部、工業城鎮。因此,在美國分裂中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一些基於地域的不平等可能不會那麼糟糕。

您是否看到任何潛在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白領工作需求減少的問題?

當然,有兩件事:我們增加總需求,使經濟更接近充分就業,我們制定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為人工智慧創造的新工作崗位培訓或再培訓人們。如果我們的政策良好且分佈廣泛,人們可能會說:“嗯,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足夠高了——我不需要那麼多物質商品。”他們會接受更多的休閒;我們可能會轉向每週工作 30 小時。實際上,我們測量的 GDP [國內生產總值] 將不如每週工作 35 到 40 小時那麼高。但我們的目標不是測量的 GDP;我們的目標是福祉。我們很可能會決定轉向總體工作周縮短和休閒時間更多的均衡狀態。這可能是我們適應生產力提高和創新增加的一種方式。

我們如何激勵公司縮短工作周並接受整體盈利能力下降?

由於工人議價能力的薄弱——尤其是在美國,我們可能不得不使用政府監管。我們在大蕭條時期通過了“工時和工資法案”[1938 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該法案將工作周限制在 40 小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我們身處一個新世界。適當的做法可能是將工作周設定為 30 或 35 小時,並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如果公司希望工人工作超過這個時間,那麼他們就向他們支付加班費。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建立了一個工人沒有多少議價能力的系統。在這種世界中,人工智慧可能是僱主的盟友,甚至會削弱工人的議價能力,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不平等。政府有責任嘗試引導創新朝著更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和創造就業崗位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破壞就業崗位的方向發展。

總的來說,您對人工智慧在工作場所的情況感到樂觀還是悲觀?

我想總的來說,我對不平等問題感到悲觀。如果政策正確,我們可以實現更高的生產力和更少的不平等,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但你可能會說,政治經濟學,我們的政治運作方式,並沒有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因此,一方面,我希望如果我們做對了,人工智慧會很棒。但問題是:我們會在政策領域做對的事情嗎?這更成問題。

索菲·布什維克《大眾科學》的科技編輯。她負責該網站的每日技術新聞報道,撰寫從人工智慧到跳躍機器人等各種文章,用於數字和印刷出版物,錄製 YouTube 和 TikTok 影片,並主持播客《Tech, Quickly》。布什維克還經常出現在廣播節目(如《Science Friday》)和電視網路(包括 CBS、MSNBC 和國家地理)上。她擁有在紐約市擔任科學記者的十多年經驗,此前曾在《大眾科學》《發現》和 Gizmodo 等媒體工作。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布什維克 @sophiebushwick

更多作者:索菲·布什維克
大眾科學雜誌第 329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人工智慧會加劇不平等嗎?”為標題發表在《大眾科學雜誌》第 329 卷第 5 期(),第 83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223-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