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某些抗抑鬱藥是如何起作用的,為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礙的新型改良藥物鋪平了道路。
本週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的兩項獨立研究,揭示了三環類抗抑鬱藥(如氯米帕明和去甲丙咪嗪)如何透過附著在神經細胞外膜的一部分蛋白質上(延伸到大腦突觸(細胞之間的空間)中)來提供治療緩解。這些所謂的轉運蛋白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將分子攜帶到神經細胞內部,吞噬鄰近細胞傳送的神經遞質(化學信使,如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這些神經遞質從突觸中的流失——諷刺的是,這是由於傳送神經元剛剛分泌的化學物質的再攝取造成的——與焦慮症有關;三環類抗抑鬱藥增強了這些神經遞質在突觸中的活性。但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這是如何實現的。
兩組研究人員都使用一種名為亮氨酸轉運蛋白的模型蛋白(來自水生棲熱菌,結構與人類突觸轉運蛋白相似),確定該藥物透過阻止蛋白質從突觸中吸取過多神經遞質來發揮作用。但研究小組對這種機制是否也發生在人類形式的蛋白質中存在分歧,因為人類形式的蛋白質太不穩定而無法合成。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兩組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微生物學方法,都能夠準確地觀察到蛋白質如何響應三環類抗抑鬱藥分子。《科學》研究的共同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和藥理學教授 Maarten Reith 說,這些蛋白質上 V 形(像鱷魚的嘴)的結合位點捕獲突觸中的分子。一旦它抓住了一個合適的分子,離子驅動的門就會將捕獲的物質鎖定在蛋白質中,稍後蛋白質另一端的類似結構會開啟並將其射入神經元體內。“這有點像品酒,”《自然》論文的共同作者、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Vollum 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 Eric Gouaux 說。“你喝一口酒,把它含在嘴裡。如果你覺得好,你[可能]會吞下去,如果不好,你就吐出來。”
研究人員指出,抗抑鬱藥並不能緊密地嵌入蛋白質用於捕獲神經遞質的位點;相反,這些分子粘附在 Gouaux 所說的“油膩前庭”上,該前庭位於神經遞質結合位點正上方。從這個接觸點,藥物可以阻止亮氨酸轉運蛋白接收化學信使。因此,像去甲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遞質將保留在突觸中,其水平升高通常會緩解抑鬱樣症狀。
“現在人們可以觀察那個環境,他們知道所有不與三環類抗抑鬱藥相互作用的[蛋白質]氨基酸(或構建塊),”Reith 說,他的團隊還包括結構生物學家 Da-Neng Weng。“一種結合力更強的藥物可能值得開發”,作為更有效地緩解症狀的一種方法。
Gouaux 並沒有那麼樂觀——至少目前還沒有。他認為亮氨酸轉運蛋白是人類轉運蛋白的合理模型,但不認為兩者行為方式完全相同。他說,他將繼續從亮氨酸轉運蛋白中收集“一般機制特徵”,並繼續研究人類轉運蛋白——這一步驟可以立即為藥物發現的新努力提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