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以來,尤皮克和因紐皮特獵人一直依賴太平洋海象。他們吃海象肉,將海象骨骼削成工具。海象皮覆蓋他們的船隻,海象腸子縫製成雨衣,遮蓋他們的後背。今天,海象仍然是阿拉斯加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沿岸村莊自給自足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拉斯加原住民出售用海象牙製成的手工藝品。
但是,隨著北極變暖,海象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景觀正在發生變化。
海冰的行為不再可預測。 2007年夏天,也許是最好的例證,當時北極海冰覆蓋面積創歷史新低,打破了之前的記錄,減少了46萬平方英里——面積相當於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總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北極熊習性的改變已經引起了大部分關注,但是海象也依賴漂流的夏季海冰作為在白令海峽覓食和遷徙的基地,它們也在發生變化。它們更多地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陸地上避難。
對於阿拉斯加的原住民獵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融合了現代便利設施和傳統的自給自足文化,這種變化威脅著一種生活方式。
美國國家氣象局阿拉斯加地區的區域科學家加里·赫福德說:“長老們一直來找我,說很多古老的方式——他們多年來對冰層形成和移動的觀察,這使他們成為非常準確的當地預報員——突然之間,那些古老的傳統知識方式不再奏效,並且正在失效。”
例如,在白令海峽以南的聖勞倫斯島上,長老們報告說冰的特性已經改變。
哈喬·艾肯是一位阿拉斯加大學的海冰科學家,他與當地社群密切合作以瞭解這些變化。“冰層比人們習慣看到的要薄,而且舊的、厚重的冰層也更少,”他說。“春天融化的冰層減少了,這意味著它實際上可以更快地消退。”
一頭2噸重“踢踏舞者”的冒險
故事的核心是海象。
這些動物重達2噸,在陸地上顯得笨重而肥胖,突出的獠牙使其與眾不同。科學家們總是將它們描述為“群居”和聰明,並且明顯偏愛“破碎的浮冰”,這種浮冰的開闊水域使它們能夠迅速逃離北極熊。
G·卡爾頓·雷是弗吉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他的研究重點是北極海洋哺乳動物。“看它們很有趣,是幽默的動物。如果你看到一群海象,它們只是互相疊在一起,”他說。
他說,它們也很吵鬧,他將海象的交配歌曲描述為“踢踏-踢踏-踢踏-踢踏,又一聲踢踏-踢踏-踢踏,然後是一種‘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口哨。
但是,在水中,情況就不同了。在那裡,海象是高效的獵手,它們使用堅硬而敏感的鬍鬚在海底沉積物中搜尋蛤蜊、蠕蟲、蝸牛和其他底棲生物。海象透過噴出強勁的水流,將獵物從泥濘的海底衝散。海象用下顎抓住食物,將蛤蜊和蝸牛直接從殼中吸出來,而不是將殼敲碎以獲取肉。
儘管如此,這些動物的捕獵範圍仍然侷限於相對較淺的水域,通常潛入60至70米(約200英尺)深的水域以捕獲海底獵物。每次潛水持續約七到八分鐘。
雷說:“它們很優雅,但速度不快。” “它們不是長距離游泳健將。”
近年來,天氣條件嚴重考驗了它們的游泳能力。夏季年度融化期間,海冰邊緣向北退縮得更遠,越過大陸架邊緣,進入數千米深的深水區,海象無法在那裡覓食。
美國地質調查局生物學家查德·傑伊在描述海底陡峭的下降時說:“這是一個相當突然的變化。” “當海象在大陸架上時,它們一切都很好,但在更深的水域中,它們會花費大部分時間游到海底,而沒有太多時間進食。”
海灘一日遊可能不再有趣
隨著海冰模式的轉變,動物們爭先恐後地適應。 2007年,科學家們震驚地發現數千隻海象在俄羅斯和阿拉斯加的海灘上登陸,這一幕在2009年重演。那一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說,在巴羅西南140英里的艾西角海灘上有3500只動物。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最新的種群評估顯示,來自俄羅斯的軼事報告估計,在楚科奇半島的海岸登陸的的海象“數以萬計”。
科學家們不知道近岸水域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來長期維持海象生存。他們也很擔心,因為這些高度群居但又容易受到驚嚇的動物在陸地上聚集的數量比在冰上更多,並且組合方式與它們正常的社群結構相反。
雌性海象及其幼崽通常在夏季與雄性分開生活,但是當海冰短缺迫使鰭足動物在陸地上尋求庇護時,情況並非如此。
傑伊說:“當它們在岸上登陸時,它們會與成年雄性、雌性和幼崽非常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如果在登陸地點有任何干擾,海象開始逃往水中,幼小的動物就會被踩踏致死。”
傑伊說,他認為這就是去年在艾西角發生的事情,當時有131只海象(其中許多是幼年動物)死亡。俄羅斯也報告了類似的致命踩踏事件。這些報告促使內政部考慮根據《瀕危物種法》保護太平洋海象。該機構預計將在下個月公佈初步裁決。
與此同時,雷說他擔心春季和夏季冰層水平的下降——以及不同型別海冰的混合變化——將阻礙海象的繁殖。雌性海象在冰上交配、分娩、哺乳幼崽和換毛,並與每隻幼崽待在一起長達兩年。
他說:“秋季冰層形成的時間大約晚六週,春季融化的時間大約早六週。” “這使冰季縮短了三個月……在春天,當所有幼崽都在周圍時,它們正在失去冰。”
傳統智慧融化
但是,受到變幻莫測的北極冰影響的不僅僅是海象。對於獵人來說,這些變化使得冒險在冰上或小型狩獵船上出行更加危險和昂貴,而且帶著海象屍體回家的希望也更渺茫。
總部位於阿拉斯加州諾姆的愛斯基摩海象委員會執行主任維拉·梅特卡夫說:“隨著海冰的退縮,你需要走得更遠才能找到好的冰。” “這不僅關係到安全,還因為為任何水域狩獵做好準備都非常昂貴。很多貨物都是透過飛機運送到社群的,燃料非常昂貴。”
為了幫助阿拉斯加沿海社群的獵人適應這些變化,阿拉斯加大學和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與村裡的長老合作,開展了一種新型的氣候預報。
該專案於今年4月至6月期間首次執行,每週釋出海冰移動和融化的預報,重點關注海象狩獵,而不是航運或捕魚。
但是,與傳統的科學研究模式(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並將其傳達給公眾)不同,海象展望海冰專案旨在納入來自參與的土著社群的專家獵人的詳細觀察,利用那些最接近冰層生活的人們世代積累的智慧。這是新興科學體系的一部分,該體系力求利用傳統知識來為西方科學提供資訊。
美國國家氣象局的赫福德說,在這種情況下,這需要協調兩種不同的北極冰方法。科學家通常將北極作為一個區域來關注,而獵人則是他們村莊周圍約50英里範圍內海冰的專家。
“許多人仍然用海象皮製成的皮船獵捕弓頭鯨,”他說。“他們非常瞭解當地水域。”
例如,在甘貝爾,當地獵人“對春天至少有三到四波海冰經過的景象有所瞭解”,伊戈爾·克魯普尼克是史密森尼學會的文化人類學家,他與阿拉斯加原住民密切合作,記錄他們的傳統環境知識。“科學家們認為只是冰層破裂和退縮,但在當地人看來,這是四到五個不同事件的組合。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機制。他們可以看到冰從哪裡來。”
招募獵人保持警惕
該專案確實遇到了一些實際障礙,例如如何將預報傳輸給居住在偏遠村莊的獵人,在這些村莊,網際網路接入可能速度緩慢且不穩定。科學家們最終將預報以常規版本和精簡的“低頻寬”版本釋出在網上。他們還將副本傳真到村委會、港口巡邏辦公室和雜貨店。
阿拉斯加大學科學家艾肯說,這項努力已經為研究人員帶來了回報,他正在帶頭開展預報專案。威爾士村莊的長老溫頓·韋亞普克發來的報告顯示,科學家們的預報模型“始終”低估了白令海峽地區的風速,他說。這很重要,因為風以及洋流和海面溫度決定了冰的運動。
韋亞普克已經與艾肯和其他科學家合作多年。在過去的四年裡,他應他們的要求,每天記錄天氣和冰況日誌。
克魯普尼克說:“當有像溫頓這樣的人與你合作時,這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他曾與韋亞普克合作編寫了一本威爾士使用的因紐皮克海冰術語圖解詞典。“我們正在學習大量新事物。”
另一位獵人柯蒂斯·納約克普克發來了關於他村莊希什馬廖夫附近一種奇特冰層形成的詳細報告——艾肯稱之為“冰鼻子”。
納約克普克在4月9日預報中包含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今年威爾士淺灘岸冰又回來了!” “看起來它已經凍結到歷史規模/厚度,冬季/春季南風並沒有削弱淺灘冰的堆積。這意味著遷徙的海洋哺乳動物將離希什馬廖夫更遠(從威爾士到霍普角的直線路線上),今年需要更長或更多的乘船旅行才能找到海象和奧格魯克[鬍鬚海豹]。”
許多科學家現在預測北極可能會在2040年出現夏季無冰期。這對海象來說不是好訊息。傑伊的最佳猜測是,在未來十年左右,海冰邊緣退縮到大陸架以上的情況將變得更加頻繁。 2007年夏天似乎異常的行為——海象在陸地上登陸——可能會成為常態。
他說:“它們可以利用一些非常稀疏的冰,但在某個時候,即使是那些冰也會消失。”
傳統的尤皮克和因紐皮特狩獵技術在未來將如何發展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克魯普尼克說:“人們仍然在冰上或船上獵捕海象。” “這並沒有不可挽回地破壞他們的生活方式,但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他們是在五月而不是六月這樣做。它變得非常緊湊,兩到三週而不是六週。通常,只有一週。如果在那一週內發生任何事情——如果你遇到惡劣天氣或強風——你就會遇到麻煩。”
點選此處檢視海象展望海冰專案。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