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潛水員在希臘扎金索斯島附近偶然發現一個水下迷宮般的石頭時,他們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讓人聯想到鵝卵石地板和類似希臘風格的柱廊底部,讓人聯想到一個在過去數千年裡消失在水下的城市。但當希臘當局仔細觀察時,他們沒有發現附近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如陶器碎片、硬幣或工具。而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些結構根本不是人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是由海底甲烷氣體的分解所塑造的——早在文明出現之前數百萬年。
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教授朱利安·安德魯斯和他的同事對水下迷宮的樣本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實驗室研究。他們本週發表在《海洋與石油地質學》上的分析表明,這些結構很可能是由於其位置造成的:直接位於仍然被海底隱藏的地下斷層上方,甲烷以各種方式從地殼中滲出。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利用甲烷中的碳作為燃料,這改變了沉積物的化學性質並形成天然水泥。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流侵蝕較軟的周圍沉積物,從而顯露出較硬的、自然形成的結構。
根據東安格利亞大學和雅典大學(希臘)的聯合研究,失落的古希臘城市的水下遺蹟實際上是由一種自然現象形成的。來源:雅典大學透過EurekAlert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說,這些地層不同的形狀很可能是由不同型別和大小的甲烷洩漏造成的。例如,當甲烷噴射穿過沉積物並與緊密聚集在噴射周圍的細菌相互作用時,可能會形成柱狀結構。“這有點像一個冰凍的管道系統,”安德魯斯說。另一方面,當甲烷以緩慢而擴散的方式滲向地表,然後在沉積物中與細菌的水平層相互作用時,可能會形成地板狀結構。“因此,它不是在管道周圍形成一個非常離散的結構,而是產生一個扁平的結構,”他說。
這個過程被稱為凝結作用,非常常見,但通常發生在海洋深處。在海灣和河流三角洲等較淺的水域中發現這種例子是罕見的。當潛水員這樣做時,他們很容易將這些地層誤認為是人造結構。
來源:雅典大學透過EurekAlert
其他型別的水下結構引發了更多的辯論。在日本南部與那國島附近,潛水員和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對幾何石結構感到驚歎,許多人說這些結構類似於拱門、一些寺廟、一個體育場、一個金字塔和城堡的一部分。但該遺址的起源仍然是科學爭議的主題。許多專家說,這很容易是自然過程的結果——例如砂岩傾向於沿著平面斷裂,從而產生乾淨對稱的邊緣,這些邊緣可能看起來是人造的。
正如安德魯斯和他的同事在他們的研究論文中總結的那樣:“‘閃閃發光的並不都是金子’——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海中的柱子和路面,並不總是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