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螅是一種小型淡水生物,每次飢餓時都會撕裂自身。水螅的嘴不是嘴唇,而是一塊封閉的完整皮膚,它會撕裂開口以吞食每一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生物物理學家拍攝了水螅製造這些臨時裂口的影片,首次展示了其細胞如何進行這種操作。今天在《生物物理雜誌》上報道的這些發現,可能為組織再生提供線索。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水螅沒有骨骼,長度不到半英寸,生活在水下,其管狀身體的一端通常附著在植物莖上。它們的自由端有帶刺的觸手,用於刺穿像微小的甲殼類動物和橈足類動物這樣的獵物。
“當我們開始觀察動物進食時,我們真的震驚於它可以張開比身體還大的嘴,”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 Eva-Maria Collins 說,她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雖然人們非常瞭解是什麼可以觸發水螅張開嘴,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實現這一壯舉的。”
Collins 的團隊調整了一種名為尋常水螅的物種的基因,使其皮膚在顯微鏡下會發出熒光。水螅皮膚有兩層,外層是外胚層,內層是內胚層,該團隊分別用綠色和品紅色標記了這兩層。
“真正令人震驚的是,細胞之間沒有相對移動。當水螅張開嘴時,每個細胞都保持著它的鄰居,” Collins 說。相反,這些細胞會拉伸。
水螅嘴中的細胞最初是圓形的,然後發生劇烈變形,相互拉扯以使嘴儘可能地張大。當大多數動物創造像這樣的開口時,細胞通常會移開。但水螅細胞更喜歡像在瑜伽課上那樣伸展。
科學家發現,是嘴外層的類似肌肉的細胞導致了這種拉伸。這些類似肌肉的纖維呈圓形排列,當纖維收縮時,它們會拉動皮膚細胞並引起拉伸。這個過程類似於人眼虹膜中的肌肉收縮以擴大瞳孔的方式。當研究人員新增肌肉鬆弛劑——氯化鎂時,水螅根本無法張開嘴。
Collins 的團隊觀察到,水螅即使擁有相對簡單的神經系統,也可以將嘴張開到不同的程度——有時窄一些,有時寬一些。她的團隊計劃在未來的研究中深入探討這種與神經系統的聯絡。
“我們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真正瞭解神經系統的訊號是如何觸發嘴張開的,”她說。“然後我們也想了解嘴是如何閉合的,以及對於單個細胞來說,適應這種驚人的拉伸(可能超過 100% 的應變)會有什麼後果。”
本文經 PBS NewsHour 許可轉載。它於 2016年3月8日首次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