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獼猴坐在電腦前。螢幕左側邊緣出現一個黃色方塊——目標。延遲幾毫秒後,右側出現第二個目標。問題是:猴子會先看哪個目標?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實驗還算常規,但下一步卻非同尋常。透過非侵入性地將不可聽見的聲能脈衝導向大腦的特定視覺區域,一組科學家引導了這隻動物的反應。如果他們聚焦於大腦的左側,猴子更頻繁地看向右側。如果他們聚焦於右側,猴子更頻繁地看向左側。
這項實驗的結果於上週在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公佈,標誌著首次安全有效地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使用聚焦超聲,以改變大腦活動而不是破壞組織。在綿羊身上進行的第二項研究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這一發現為非侵入性刺激人類特定大腦區域鋪平了道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工程師、獼猴研究的主要作者揚·庫巴內克說。這項技術最終可能用於診斷或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和障礙,如帕金森病、癲癇、成癮和抑鬱症。其他科學家對此持樂觀態度。“能夠以非常謹慎設計的劑量,實際傳遞[聚焦超聲],並在您想要的位置刺激大腦,調節迴路而不是破壞它,這個想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驗證,”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博士海倫·梅伯格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超聲波長期以來一直用於成像。當高於人類聽覺水平(超過 20,000 赫茲)的聲波對準身體時,部分能量會反彈回來,形成身體內部結構的影像。聚焦超聲(FUS)提高了能量水平以實現其他目的。就像使用放大鏡將光束聚焦在一個點上並燃燒樹葉一樣,FUS 將多達 1,000 個聲波集中在一個特定的目標上,具有精確性和準確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聚焦超聲於 2004 年首次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作為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其潛在用途日益廣泛,引起了許多醫生的興奮。“聚焦超聲影響組織的機制有 18 種。這一事實為治療各種醫學疾病創造了機會,”弗吉尼亞大學前神經外科聯合主任、聚焦超聲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尼爾·卡塞爾醫學博士說,該基金會致力於加速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十年前,FUS 正被研究作為三種疾病或障礙的治療方法。今天,這個數字超過了 90。然而,到目前為止,它僅在人類身上用於靶向和用熱量破壞組織。除了子宮肌瘤外,它還在美國獲准用於其他四種治療用途。前列腺癌於 2015 年被新增到列表中,儘管一些泌尿科醫生對其使用持不溫不火的態度,並在 2016 年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強調,其長期療效尚未得到證實。在大腦中,FDA 於 2016 年批准將其用作原發性震顫的消融治療(去除組織)。(在歐洲,它的使用更為廣泛。)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兼主任霍華德·艾森伯格參與了 FUS 作為原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消融治療的臨床研究,針對每種疾病的不同大腦區域。他發現患者喜歡這項技術,因為它比深部腦刺激的侵入性更小,深部腦刺激需要手術植入電極。“這實際上不是手術,”艾森伯格說。此外,由於 FUS 非常精確,艾森伯格說,“您可以雕刻病灶,您可以製作三個彼此靠近的消融灶。”
相對而言,神經調節,即改變大腦回路中的電訊號和化學訊號,需要較低劑量的能量,以間歇脈衝的形式傳遞,並且在 FUS 在大腦中可能用途的列表中相對靠後。“這是一種前沿方法,”艾森伯格說,他對使用 FUS 開啟血腦屏障進行藥物輸送更感興趣。但如果該技術能夠完善為大腦刺激方法,它將開闢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它可以比經顱磁刺激(TMS)更精確地瞄準——精確到毫米而不是釐米的量級。而且它可以深入大腦。“我認為第一個機會是在診斷方面,”庫巴內克說。“不同患者的疾病迴路可能不同。如果我們能夠特異性地刺激大腦深處的區域,並測量震顫的減少,那將[告訴我們該區域]參與了這種行為。”下一步是將聚焦超聲應用於各種精神健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的大腦刺激方法。
與庫巴內克一樣,哈佛醫學院放射學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神經調節實驗室主任承施克·柳在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展示了使用 FUS 成功進行大腦刺激。在綿羊身上,柳和他的同事表明,FUS 既可以興奮也可以抑制大腦活動,而沒有明顯的傷害。但柳的主要目標是開發一種可穿戴的經顱 FUS 系統。他的團隊創造了一種小型裝置,重量僅為四分之一磅,可以由綿羊佩戴,綿羊的顱骨結構與人類相似。該系統包括一個聚焦超聲換能器,用於產生訊號,一個光學跟蹤器和一個施加器,用於透過植入的基座將換能器固定在頭部上方。(在人類身上,他們計劃消除植入的需要。)該小組還開發了一種計算機演算法,能夠預測聲學焦點的強度和位置,柳將聲學焦點比作一塊大奧爾佐義大利麵大小的區域。
“這些工具本身確實正在改變可能性的面貌,”梅伯格說。“如果我們能夠用超聲波調整[大腦回路],而無需開啟大腦,那豈不是很棒嗎?”她說。這將避免手術和定期更換電池的需要。“您可以像綿羊一樣佩戴裝置,”她補充道。“我們可以開始夢想一些基於精湛神經科學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