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暫停高風險疾病研究

政府將停止資助使病毒更危險的“功能獲得”研究

美國政府在10月17日宣佈將暫時停止資助使某些病毒更致命或更具傳染性的新研究,這讓許多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還要求對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進行此類“功能獲得”實驗的研究人員停止工作,直到完成風險評估——這讓許多人不知所措。

“我認為這真是個好訊息,”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馬克·利普西奇說,他長期以來一直呼籲加強對功能獲得研究的監督。“我認為在採取行動之前進行深思熟慮是常識。”

此類工作的批評者認為,它是不必要地危險的,並冒著意外釋放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毒的風險——例如,一種在呼吸同一空氣的雪貂之間容易傳播的工程H5N1流感病毒。2012年,這種擔憂促使全球一組流感研究人員暫停功能獲得實驗一年(見 《自然》 http://doi.org/wgx; 2012)。7月份,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生一系列涉及處理不當的病原體的實驗室事故後,這場辯論再次燃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白宮的突然舉動似乎是對功能獲得研究批評者的再次遊說做出的回應,他們希望暫停此類工作,以及其他尋求在不擾亂現有研究的情況下評估其風險和收益的人。

紐約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阿圖羅·卡薩德瓦爾稱該計劃為“膝跳反應”。 他說:“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實驗確實具有如此高的風險。 很多都是由非常受人尊敬的實驗室完成的,並採取了許多預防措施。”

一些研究人員對暫停令的措辭感到困惑。病毒總是在變異,卡薩德瓦爾說,很難確定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多少突變可能“合理預期”會使病毒更危險——這是白宮宣告研究必須停止的點。政府表示,這一點將在撥款官員和研究人員之間的討論中為個別撥款確定。

進行功能獲得研究的最著名的實驗室之一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流感研究員吉弘川岡運營。 2012年,川岡發表了一篇有爭議的論文,報告了工程改造的H5N1流感在雪貂之間的空氣傳播。此後,他使用與1918年大流行毒株相似的基因建立了一種H1N1流感病毒,以展示這種危險的流感是如何出現的。工程改造的H1N1在哺乳動物中具有傳播性,並且比自然毒株的危害性大得多。

川岡說,一旦他了解哪些專案會受到影響,他計劃遵守白宮關於暫停當前研究的指令。他說:“我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公開和建設性地討論,以便重要的研究不會被無限期地推遲。”

但這種凍結似乎會很漫長。白宮表示,它將等待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諮詢委員會(NSABB)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建議,然後決定是否以及如何解除禁令。預計這兩個小組將在一年內完成他們的工作。當《自然》雜誌付印時,NSABB定於10月22日召開會議,這是兩年來的首次會議。利普西奇將在活動中發言,他說他將倡導開發一種客觀的風險評估工具來評估個別研究專案。他特別指出,決策者應該考慮功能獲得研究是否對公共衛生目標(例如流感的預防和治療)做出貢獻,而這些貢獻可以證明風險以及可能用於更安全研究的資金的使用是合理的。

“顯然,在某些情況下,功能獲得研究是必要的和適當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相反,”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病毒學家伊恩·利普金說。例如,瞭解西非正在爆發的埃博拉疫情並控制其蔓延的需要,強調了傳染病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對此類工作的監管,利普金說。儘管公眾對埃博拉病毒透過空氣傳播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但研究人員可能會提出有必要透過在實驗室中設計更危險的版本來確定該病毒如何在自然界中進化。“我認為我們應該在提出此類實驗之前就制定一些指導方針,”利普金說。然而,埃博拉病毒並未列入白宮的研究資助禁令中,發言人表示目前沒有計劃將其列入名單。

卡薩德瓦爾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NSABB會議肯定會看到來自各方的科學家展開激烈的辯論。 他補充說:“我希望他們有足夠的空間。”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4年10月22日首次發表

Sara Reardon is a freelance biomedical journalist based in Bozeman, Mont. She is a former staff reporter at Nature, New Scientist and Science and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More by Sara Reard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