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連續第二年上升,這突顯了拜登總統在努力遏制該國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面臨的挑戰。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最近的預測,今年美國能源排放量預計將比 2021 年的水平增加 1.5%。此前,2021 年的排放量比 2020 年的水平增加了 7%。
許多分析師預測,隨著經濟從 Covid-19 大流行中復甦,排放量將會反彈。不過,過去兩年二氧化碳的增加突顯了拜登政府在尋求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方面面臨的障礙。儘管 2022 年煤炭消費量持續下降,但天然氣和石油需求的增加幫助推高了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的未來。
這一增長髮生在國會透過《通脹削減法案》的一年,這是一項全面的氣候法案,為清潔能源提供 3690 億美元的稅收抵免。然而,分析師警告說,該法案需要時間才能幫助降低排放量。政府剛剛開始推出實施這些稅收抵免所需的稅收指導。
“當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任何政府面臨的挑戰都是結果永遠不會很快,”標準普爾全球商品洞察公司跟蹤能源市場和排放的分析師丹·克萊因說。“即使它們是實質性的,它們也會被推遲。”
自 2005 年以來,美國的排放量下降了約 17%,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電力部門煤炭消費量的下降。這一趨勢在 2022 年繼續。今年,該國有望淘汰約 11 吉瓦的煤炭產能,約佔美國煤炭產能的 5%。與此同時,其餘的煤炭設施的發電量下降。根據 EIA 的資料,截至 12 月 14 日,煤炭發電量比 2021 年同期下降了 8%。
結果是與煤炭相關的排放量再次下降。EIA 認為,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去年的略高於 10 億噸下降到今年的 9.46 億噸。
在過去十年中,煤炭排放量的下降通常足以推動美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下降。但這並沒有發生在 2022 年,因為天然氣和石油需求的增加抵消了與煤炭相關的減排量,並推高了排放量。
2022 年,天然氣消費量預計將增長 5%——這主要是由發電廠以及住宅和商業建築的需求增加所驅動的。與此同時,石油需求預計將從去年的每天 1989 萬桶增加到今年的每天 2036 萬桶,增幅約為 2.5%。根據 EIA 的資料,天然氣和石油的排放量預計將分別增長 5% 和 2%。
“我們聲稱的減排幾乎完全來自煤炭轉向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在某個時候,我們需要減少美國除煤炭以外的其他燃料,而這種情況的發生速度還不夠快,”斯坦福大學的地球系統科學家羅伯特·傑克遜說。“煤炭越少,我們就越需要使我們經濟中更困難的部分脫碳。”
美國可以聲稱最近在控制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過去兩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增長幫助緩解了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反彈。根據 EIA 的資料,截至 12 月 14 日,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增長了 15% 和 27%。這使得美國的排放量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然而,前進的道路是坎坷的。拜登希望到本十年末將美國的排放量比 2005 年的水平減少 40%。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研究員哈里森·費爾說,過去兩年二氧化碳的反彈凸顯了政府為透過一項雄心勃勃的氣候法案所做的權衡。
他說,對排放量設定上限或定價可能會對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產生更直接的影響——促使公司採取節約策略,以避免燃燒更多的化石燃料。然而,這種方法缺乏透過所需的政治支援。相比之下,清潔能源稅收抵免需要時間才能推動排放量的變化,因為公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安裝減少二氧化碳所需的新技術。
補貼也沒有解決能源轉型面臨的其他後勤問題,例如可再生能源的輸電能力或積壓的互連佇列。
“當你不對排放量定價,不對排放量設定上限時,你就不會得到這些顯而易見的減少,”費爾說。“這確實引發了人們對你將從中獲得的減排量的確定性的質疑。儘管每個人都想吹噓這些大型能源系統模型中得出的 40% 的減排量,但很多事情都必須奏效。”
美國減排速度緩慢是像傑克遜這樣的科學家不再認為有可能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 攝氏度的原因之一。
根據跟蹤排放量的學術機構 Carbon Monitor 的資料,截至 10 月底,全球排放量上升了 1.8%,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印度和歐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如果不是因為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該國經濟封鎖,今年全球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增長。
根據全球碳專案的資料,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世界還有九年時間達到 1.5 攝氏度。傑克遜說,雖然《通脹削減法案》等立法代表了美國氣候努力的一個可喜進展,但這不足以改變世界全球排放軌跡。
“我認為我們對沒有達到 1.5 攝氏度負有最大責任,”他說。“我們的人均排放量高於任何主要國家,包括中國。我們對漂浮在大氣中的四分之一的化石碳汙染負有責任。世界期待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而我們卻辜負了期望。”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 E&E 新聞。版權所有 2022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