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8000年前,在現在的英國領土直布羅陀,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地中海岩石海岸線上勉強維持生計。他們很可能是他們這一族的最後殘餘。在歐洲和西亞的其他地方,尼安德特人在統治了超過20萬年後,於數千年前消失了。伊比利亞半島以其相對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似乎是最後的堡壘。然而,不久之後,直布羅陀的人口也將滅絕,只留下他們的一些石器工具和篝火的焦黑殘骸。
自從1856年發現第一個尼安德特人化石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這些逝去的人類在家族樹上的位置以及他們的最終命運。最近對尼安德特人DNA的分析表明,他們曾與現代人類雜交。此外,約會方法的改進表明,尼安德特人並沒有在現代人入侵歐洲後立即消失,而是在大約4萬多年前開始入侵歐洲,而是在現代人遷入後又存活了近15000年。這些發現清楚地表明,現代人並沒有像一種理論所設想的那樣,在進入尼安德特人的領地後就簡單地將其消滅。那麼,我們最近的進化親戚是如何滅絕的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答案涉及壓力的複雜相互作用。
[break] 動盪的世界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關於尼安德特人滅絕原因的最有資訊量的新證據線索之一是古氣候資料。學者們早就知道,尼安德特人在他們漫長的統治時期經歷了冰期條件和較溫和的間冰期條件。然而,近年來,對原始冰、海洋沉積物和從格陵蘭、委內瑞拉和義大利等地採集的花粉中捕獲的同位素的分析,使研究人員能夠重建氧同位素階段3(OIS-3)期間發生的氣候變化的更精細的畫面。OIS-3跨越了大約65000年前到25000年前的時間,開始於溫和的條件,最終以覆蓋北歐的冰蓋告終。
考慮到在OIS-3開始時,尼安德特人是歐洲唯一的原始人類,而到OIS-3結束時,現代人是唯一的原始人類,專家們一直在想,溫度驟降是否可能導致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或無法保持足夠的溫暖。然而,證明這種情況是站不住腳的,原因在於一個基本原因:尼安德特人以前曾面臨過冰期條件,並且堅持了下來。
事實上,尼安德特人的生物學和行為的許多方面表明,他們非常適應寒冷。他們桶狀的胸膛和粗壯的四肢可以儲存身體熱量,儘管他們還需要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衣服來抵禦寒冷。他們強壯的體格似乎是為了適應他們伏擊式獵殺大型、相對獨居的哺乳動物——如披毛犀——而進化來的,這些哺乳動物在寒冷的時期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漫遊。(其他獨特的尼安德特人特徵,如突出的眉弓的形狀,可能是適應性中性特徵,透過基因漂變而非選擇而確立。)
但同位素資料表明,氣候遠非穩定地從溫和走向嚴寒,而是在進入最後的冰期極盛期時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劇烈而突然地波動。隨著這種波動而來的是深刻的生態變化:森林讓位於無樹的草原;馴鹿取代了某些種類的犀牛。這些震盪如此迅速,以至於在一個人的生命週期中,一個人從小長大的所有植物和動物都可能消失,並被不熟悉的植物群和動物群所取代。然後,環境可能會同樣迅速地變回原樣。
直布羅陀博物館的進化生態學家克萊夫·芬利森等專家認為,正是這種環境條件的搖擺不定——不一定是寒冷本身——逐漸將尼安德特人推向了無法返回的境地,他指導著直布羅陀幾個洞穴遺址的挖掘工作。這些變化將要求尼安德特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採取新的生活方式。例如,樹木繁茂的地區被開闊的草原取代,這將使伏擊獵人無處藏身,他說。為了生存,尼安德特人將不得不改變他們的狩獵方式。
一些尼安德特人確實適應了他們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可以從他們的工具型別和獵物的變化中看出。但許多人可能在這些波動中滅絕了,留下了越來越零散的人口。在正常情況下,當波動較少且間隔較遠時,這些古老的人類或許能夠像以前一樣反彈。然而,這一次,環境變化的迅速性使得恢復時間不足。芬利森認為,最終,反覆的氣候打擊使尼安德特人的人口變得如此稀少,以至於他們無法再維持自身。
維吉妮·法布林和她在馬賽地中海大學的同事於2009年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的一項基因研究結果支援了尼安德特人人口分散的觀點,芬利森說。對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的分析發現,尼安德特人可以分為三個亞群——一個在西歐,一個在南歐,第三個在西亞——並且人口規模有漲有落。
[break] 入侵物種
然而,對於其他研究人員來說,尼安德特人完全消失只是在現代人進入歐洲之後,這清楚地表明,入侵者參與了滅絕,即使新來者沒有直接殺死早期的定居者。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尼安德特人最終與入侵的現代人爭奪食物,並逐漸失勢。然而,究竟是什麼最終使現代人類獲得勝利仍然是一個存在相當大爭議的問題。
一種可能性是現代人對食物不太挑剔。德國蒂賓根大學的埃爾韋·博切倫斯對尼安德特人骨骼化學成分進行的分析表明,至少其中一些原始人類專門捕獵大型哺乳動物,如相對稀有的披毛犀。另一方面,早期現代人類吃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因此,當現代人進入尼安德特人的領地並開始為自己捕獵一些大型動物時,按照這種說法,尼安德特人就會陷入困境。與此同時,現代人可以用小型動物和豐富的植物性食物來補充大型獵物。(這並不是說尼安德特人從不吃蔬菜。《自然科學》雜誌2012年7月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西班牙埃爾西德龍洞穴的尼安德特人在5萬年前就吃了煮熟的植物——包括藥用植物。)
“尼安德特人有尼安德特人的做事方式,只要他們不與現代人競爭,這種方式就很棒,”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考古學家柯蒂斯·W·馬裡恩觀察到。馬裡恩說,相比之下,在非洲熱帶條件下進化的現代人,能夠進入完全不同的環境,並迅速想出創造性的方法來應對他們遇到的新情況。“關鍵的區別在於尼安德特人的認知能力不如現代人類先進,”他斷言。
馬裡恩並不是唯一一個認為尼安德特人只會一招鮮的人。一種長期存在的觀點認為,現代人不僅憑藉其卓越的工具技術和生存策略,而且還憑藉其口才,在智力上勝過尼安德特人,口才可能幫助他們形成了更強大的社交網路。在這種觀點看來,尼安德特人笨蛋根本無法與新來者抗衡。
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尼安德特人比人們認為的更聰明。事實上,他們顯然從事了許多曾經被認為是現代人類專屬的行為。正如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B·斯特林格所說,“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
直布羅陀的遺址出土了一些模糊這兩個人類群體之間界限的發現。2008年9月,斯特林格和他的同事報告了在戈勒姆洞穴和隔壁的先鋒洞穴中發現的證據,表明尼安德特人獵捕海豚和海豹,以及採集貝類。他們也吃鳥類和兔子。在直布羅陀的發現,以及來自少數其他遺址的發現,顛覆了現代人獨自開發海洋資源和小獵物的傳統觀點。
更多模糊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行為之間界限的證據來自德國西南部的霍勒費爾斯遺址。在那裡,凱尼恩學院的古人類學家布魯斯·哈迪能夠比較居住在洞穴中36000年至40000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制作的文物,以及居住在洞穴中33000年至36000年前的現代人類在相似的氣候和環境條件下製作的文物。在2009年於芝加哥舉行的古人類學學會會議上,哈迪報告說,他對工具上的磨損模式以及工具接觸過的物質殘留物的分析表明,儘管現代人創造的工具種類比尼安德特人多,但這兩個群體在霍勒費爾斯主要從事相同的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使用樹脂將石制矛頭綁在木柄上、使用石制矛頭作為投擲或射 projectile武器以及用骨頭和木頭製作工具等先進做法。至於為什麼霍勒費爾斯的尼安德特人制造的工具型別比後來居住在那裡的現代人少,哈迪推測他們能夠在沒有這些工具的情況下完成工作。“你不需要柚子勺來吃柚子,”他說。
鑑於最近的發現,尼安德特人缺乏語言的說法似乎也不太可能。研究人員現在知道,至少他們中的一些人用珠寶和可能的顏料裝飾自己的身體。當從考古記錄中重建行為時,這種象徵行為的身體表現通常被用作語言的替代品。2007年,現在在德國蒂賓根大學的約翰內斯·克勞澤領導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對尼安德特人DNA的分析表明,這些原始人類擁有與現代人類相同的語言使能基因FOXP2版本。
[break] 決勝因素
隨著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行為之間的差距縮小,許多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尋找文化和生物學上的細微差異來解釋為什麼尼安德特人會失敗。“不斷惡化且高度不穩定的氣候條件會使人類群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現在也在蒂賓根的古人類學家卡特琳娜·哈瓦蒂反思道。“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優勢也會變得極其重要,並可能決定生存還是死亡。”
斯特林格就他而言,推測現代人稍微廣泛的文化適應範圍為應對艱難時期提供了稍微優越的緩衝。例如,現代人留下的針表明他們有量身定製的衣服和帳篷,所有這些都更適合保暖。與此同時,尼安德特人沒有留下任何縫紉的跡象,一些人認為他們因此擁有更粗糙的服裝和住所。
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可能在群體成員之間分配家務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2006年發表在《當代人類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亞利桑那大學的考古學家史蒂文·L·庫恩和瑪麗·C·斯泰納假設,早期現代歐洲人多樣化的飲食會促成分工,男性獵捕大型獵物,女性採集和準備堅果、種子和漿果。相比之下,尼安德特人專注於大型獵物可能意味著他們的婦女和兒童也加入了狩獵,可能幫助將動物趕向等待的男性。隨著更可靠的食物供應和更安全的兒童撫養環境的創造,分工可能使現代人類人口能夠以犧牲尼安德特人為代價而擴張。
無論尼安德特人如何獲得食物,他們都需要大量食物。“尼安德特人是原始人類世界的SUV,”紐約市溫納-格倫基金會的古人類學家萊斯利·艾埃洛說。許多旨在估計代謝率的研究得出結論,尼安德特人需要比競爭對手現代人多得多的卡路里才能生存。
例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原始人類能量學專家凱倫·施特德爾-納姆伯斯已經確定,由於古老的原始人類粗壯的體格和縮短的小腿骨,這會縮短他們的步幅,尼安德特人的運動能量消耗比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高32%。根據現在在萊特州立大學的安德魯·W·弗勒和杜克大學的史蒂文·E·丘吉爾開發的模型,就每日能量需求而言,尼安德特人將比生活在相同氣候條件下的現代人多需要100到350卡路里。因此,現代人類可能僅僅因為更節能而勝過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之間還有一個區別值得一提。中央密歇根大學的雷切爾·卡斯帕裡領導的研究表明,大約在3萬年前,現代人類中活到足夠老成為祖父母的人數開始激增[參見卡斯帕裡關於“祖父母的進化”的文章,第38頁]。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壽命延長尚不確定,但這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生育年限和更多的時間來獲取專業知識並將其傳給下一代。“長期生存能力為更大的社交網路和更大的知識儲備提供了潛力,”斯特林格評論道。他推測,相比之下,在壽命較短的尼安德特人中,知識更容易消失。
關於尼安德特人衰落原因的更多線索可能來自對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的分析。科學家對現代基因組的大部分割槽域的功能意義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了,但未來的分析可能會確定這兩個群體之間的認知或代謝差異,並揭示他們雜交的程度。
石器時代的神秘事件遠未解決。但研究人員正在趨於一致的結論是:無論氣候或與現代人的競爭,或兩者兼而有之,是尼安德特人衰落的主要推動力,控制這些古老原始人類個體種群滅絕的確切因素幾乎肯定因群體而異。有些可能死於疾病,有些可能死於近親繁殖。“每個山谷都可能講述自己的故事,”芬利森評論道。
至於最後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即大約28000年前生活在直布羅陀海邊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芬利森確信他們並沒有花時間與現代人競爭,因為現代人似乎在尼安德特人消失數千年後才在那裡定居。然而,他們故事的其餘部分仍有待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