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信任將成為網際網路的下一個前沿,面向 2018 年及未來

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同時也越來越不信任數字技術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許可轉載。

幾十年來,公眾對所有數字事物都抱有毫無節制的enthusiasm(幾乎達到成癮的程度),但現在他們可能正在失去對技術的信任線上資訊並不可靠,無論是新聞、搜尋結果還是使用者評論的形式。特別是社交媒體,很容易受到駭客或外國勢力的操縱。個人資料不一定是私密的。人們越來越擔心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搶走人類的工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而,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同時也越來越不信任數字技術。他們的行為方式卻不像是不信任技術。相反,人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更加密集地使用技術工具。在最近一項關於42個國家數字信任的研究中(由我工作所在的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和萬事達卡合作開展),我和我的同事發現,這種悖論是一種全球現象。

如果今天的科技巨頭們不採取任何措施來解決這種在日益增長的依賴環境下的不安,人們可能會開始尋找更值得信賴的公司和系統來使用。那麼,矽谷的巨頭們可能會看到他們的商業繁榮走向衰落。

經濟力量

一些擔憂與科技公司及其產品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多大有關。 美國居民平均每天已經花費10個小時在各種螢幕前。五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幾乎一直”線上。科技公司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權力。 每月有超過20億人使用Facebook。

全球90%的搜尋查詢都透過谷歌進行。中國電商零售商阿里巴巴每年11月11日都會組織全球最大的購物活動,今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53億美元,是去年美國零售商在感恩節和網路星期一之間銷售額的兩倍多。

這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全球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六家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最受歡迎的六家僱主也是科技公司。科技股正在蓬勃發展,讓人想起1997年至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狂熱時期。隨著新興技術(包括“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區塊鏈系統和人工智慧吸引著投資者和企業家,該行業的影響力和權力只會越來越大。

尤其如此,因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仍然沒有上網。但網路巨頭思科預測,到2021年,全球58%的人口將上網,並且從2016年到2021年,每使用者每月的網際網路流量將增長150%。

所有這些使用者都將決定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數字技術。

資料、民主和日常工作

即使是現在,關於技術的集體不安的原因也在不斷積累。消費者正在逐漸意識到個人資訊安全的問題:在曝光了Equifax 1.455億條消費者資料記錄和所有雅虎賬戶(總共30億個)遭到洩露的報告之後,又出現了涉及5700萬個Uber賬戶的資料洩露新聞。

俄羅斯有能力在2016年總統競選期間干預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數字媒體的開放性和影響力是否對民主制度的運作構成威脅。

社會面臨的另一個技術威脅來自工作場所自動化。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自動化可能會取代美國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即使另一組技術創造了新的“零工”機會

科技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它們在全球市場運營,而且這些擔憂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線上行為,在世界各地差異很大。

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不同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區行為的一些有趣差異。在數字經濟規模較小、技術使用仍在快速增長的世界地區,使用者往往表現出更信任的線上行為。即使網站載入緩慢、難以使用或線上購買需要很多步驟,這些使用者也更可能堅持使用。這可能是因為這種體驗仍然很新穎,而且線上或線下都缺乏便捷的替代方案。

然而,在西歐、北美、日本和韓國等成熟的數字市場中,人們使用網際網路、手機、社交媒體和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已經有很多年了。這些地區的使用者不太信任,容易切換到載入速度慢或難以使用的網站,並且如果購買過程過於複雜,就會放棄線上購物車。

因為更成熟市場的人們信任度較低,所以我預計科技公司會在更成熟的數字市場中投資於建立信任。例如,他們可能會加快和簡化電子商務交易和支付的處理,或者更清楚地標記社交媒體網站上呈現的資訊來源,就像“信任專案”正在做的那樣,幫助識別經過驗證的可靠新聞來源。

考慮一下Facebook的情況。為了回應允許虛假的俄羅斯賬戶在其網站上傳播假新聞的批評,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大膽宣稱,“保護我們的社群比最大化我們的利潤更重要。” 然而,根據該公司首席財務官的說法,如果Facebook要大量投資於建立信任,例如聘請更多人來審查帖子開發人工智慧系統來幫助他們,那麼Facebook 2018年的運營費用可能會增加45%到60%。這些成本會降低Facebook的利潤。

為了在盈利能力和可信度之間取得平衡,Facebook將不得不設定優先事項,並在一些地理市場部署先進的信任建立技術(例如,審查本地生成的新聞和廣告)。

數字不信任的未來

隨著數字世界的邊界擴充套件,越來越多的人熟悉網際網路技術和系統,他們的不信任感將會增加。因此,尋求獲得消費者信任的公司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更廣泛地投資於變得更值得信賴。這樣做的人可能會看到競爭優勢,贏得更多客戶的忠誠度。

這有可能造成一種新型的數字鴻溝。即使一種全球不平等現象正在消失——更多的人有機會上網——但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線上社群可能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值得信賴。尤其是在不太值得信賴的地區,使用者將需要政府制定強有力的數字政策,以保護人們免受虛假新聞和欺詐性詐騙的侵害,並需要監管監督來保護消費者的資料隱私和人權。

所有消費者都需要警惕專橫的當局或專制政府的過度干預,尤其是在世界各地那些消費者剛開始使用技術,因此更容易信任技術的地區。他們還需要密切關注公司,以確保他們在全球範圍內更均衡地投資於建立信任,即使是在不太成熟的市場也是如此。幸運的是,數字技術使監督機構的工作更容易,也可以充當擴音器(例如在社交媒體上)來發布警報、警告或讚揚。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