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執政第一天:全球變暖的命運

如果新總統如承諾的那樣推遲氣候行動,世界更有可能無法實現其巴黎協議目標

唐納德·特朗普的總統任期今天開始,這使他能夠就他所做的許多與全球變暖相關的承諾採取行動。這些承諾包括“取消”美國參與《巴黎氣候協議》,重振煤炭工業以及撤銷聯邦環境法規。科學家說,如果特朗普貫徹執行這些承諾,可能會對地球產生深遠的長期影響。

公眾可能會認為,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可以將氣候行動推遲一個或兩個總統任期,然後再迎頭趕上。但是,這種情況極不可能發生,因為累積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著溫度上升以及諸如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等影響。世界減少排放等待的時間越長,將升溫限制在2攝氏度的可能性就越低,這被認為是地球安全的上限。“這不像你將後果推遲八年,然後只是比計劃晚八年達到目標,”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本·桑德森解釋說,“減少十年的雄心將產生永久的後果。”

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至少0.8攝氏度,桑德森估計,最新的數字可能在0.9至1.3攝氏度之間。根據《巴黎協定》,近200個國家同意將本世紀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考慮達到更嚴格的1.5攝氏度目標的方法。從世界目前的情況到不希望達到的情況,剩餘的餘地很小。如果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不採取行動,世界將發現難以實現2攝氏度的目標。“延遲行動的後果,”桑德森說,“是我們將永久性地錯過我們的目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達到2攝氏度的目標,桑德森估計全球排放量必須在未來十年內達到峰值,在2060-70年降至零,然後變為負數。為了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已承諾到2025年將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26%至28%,這將使該國的氣候汙染降至每年46億至55億公噸之間。美國環保署最新的估計顯示,2014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69億公噸。

要達到1.5攝氏度的目標將更加困難。“你需要做的事情才能達到1.5度是非常激進的,”桑德森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世界需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此後各國將不得不開始從空氣中去除大量的溫室氣體。這兩種情況都假定人們已經發明瞭以經濟方式大規模去除這些氣體的技術。(目前尚不存在這種能力。)

即使特朗普政府保留美國目前的所有減排政策,並實施所有擬議的政策,美國仍然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其巴黎協議的承諾。根據《自然氣候變化》中的一項研究,該國在2025年仍可能每年排放超過其巴黎目標16億公噸的二氧化碳。那是因為當前和擬議的政策不足以減少排放。專家指出,世界其他地區也尚未計劃足夠的減排措施來實現2攝氏度的目標;《巴黎協定》的一部分內容是各國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提高其承諾。根據一項估計,各國目前的減排政策仍將導致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高3.6攝氏度。

但是,如果特朗普將美國撤出《巴黎氣候協定》並遵循他的其他宣告,他將進一步降低實現2攝氏度的可能性。美國減排努力的最大打擊將是,如果特朗普撤銷或削弱《清潔電力計劃》-該規則要求發電廠減少碳排放,該規則於2015年最終確定,但目前正在法院被擱置。“我看不出不採用某種形式的《清潔電力計劃》,我們如何才能實現我們的巴黎承諾,”斯坦福大學地球科學教授羅布·傑克遜說。《自然氣候變化》研究估計,《清潔電力計劃》約佔美國當前和擬議政策減排量的一半。

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撤銷其他可能增加美國排放量的氣候法規,例如汽車製造商的燃油效率標準或限制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甲烷洩漏的法規。特朗普還承諾“取消對頁岩油、石油、天然氣和清潔煤生產的限制”,此舉將增加化石燃料發電的市場份額,並可能推高排放量。當然,市場力量對美國排放量有巨大影響,它們目前正偏向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並關閉煤電廠。“美國排放量十多年來一直在緩慢但穩步下降,”傑克遜解釋說,這主要是由於那些市場力量。“一個非常合理的設想是,我們將繼續適度減少排放,但遠遠達不到《巴黎協定》的要求。”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可能會產生進一步的全球后果。其他國家也可能會降低其雄心,尤其是在特朗普表示他將“取消對聯合國氣候變化計劃數十億美元的付款”之後。正如桑德森解釋的那樣,“從歷史上看,如果美國沒有非常全面和明確的目標,一些國家不願意在氣候問題上採取行動。”

桑德森和他的同事們對特朗普執政八年期間的各種全球情景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如果美國將其排放目標推遲八年,而其他國家也效仿,以至於排放量在此期間增加,並且對低碳技術的投資減少,那麼全球將額外產生約130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將使世界在2100年達到2攝氏度上限的可能性從66%(在所有國家都採取積極的減排措施的情況下)降至約10%,並將最可能升溫的情景提升至2.5攝氏度。“在本世紀後半葉沒有迴旋的餘地,”桑德森說。“我們以後無法彌補,因為我們假設世界已經在盡一切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