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已成為中國自身的象徵,更在國際上成為保護地球上最稀有野生動物事業的象徵。現在,世界主要自然保護機構之一已將這種標誌性熊科動物從其長期以來的“瀕危”地位中移除。然而,中國的官員和一些科學家並沒有因將這些珍貴的動物從滅絕邊緣拉回來而沾沾自喜,他們認為這種地位變化為時過早,並希望將大熊貓重新列入名單。
明尼蘇達州自然資源部保護生物學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熊類專家組聯合主席戴維·加舍利斯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功故事。”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監測動植物的狀況,並每四到五年更新其《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上個月將大熊貓從名單中移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物種受威脅狀況的指定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權威的,許多國家和國際層面的保護政策和資金決策都基於其分類。人們擔心,地位的變化可能會使中國的熊貓專案失去某些國際資金的資格,並可能導致更寬鬆的保護規則。
近二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引入和實施嚴厲的伐木和偷獵禁令,並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鼓勵森林恢復的專案。它建立了67個保護區,是1246只熊貓的家園,根據中國的第四次全國熊貓調查,這約佔野生熊貓總數的三分之二,該調查於2015年2月釋出。加舍利斯說,在《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狀態26年後,宣佈熊貓為“易危”狀態“證明這些保護工作奏效了,他們應該繼續這樣做”。“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資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影響深遠的故事的未來。
即使臥龍自然保護區的路邊橫幅宣傳其作為大熊貓和其他受保護物種的避難所的地位,該地區也正蓬勃發展,道路、橋樑和其他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圖片來源:JORDAN ASHLEY NOBLE,密歇根州立大學系統整合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宣佈在中國並沒有受到一致歡迎。國家林業局發表官方宣告稱,降低熊貓的保護級別“為時過早”,並誓言繼續將它們作為瀕危物種加以保護。新的指定也分裂了科學界的意見。一些研究人員表示,近年來大熊貓種群一直在穩步增長,降級是自然結果,但批評者表示,這一變化可能會損害保護工作,並將熊貓推向滅絕的邊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決定是基於中國的第四次全國熊貓調查,數千名政府野生動物工作人員、科學家和志願者於2011年至2014年期間梳理了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的440萬公頃森林。調查發現了1864只野生大熊貓的證據,比1998-2002年進行的上次調查增加了16.8%。但許多研究人員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質疑這兩次調查是否應該進行比較。“第四次調查的搜尋力度更大,梳理的面積比上次嘗試大76%,”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物種專案主任範志勇說。(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美國被稱為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範說:“他們發現更多熊貓並不奇怪。”“但這並不意味著總人口在上升。”
加舍利斯反駁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決定不僅僅基於熊貓數量的明顯增加,還基於調查的其他方面。例如,他說,該組織認為,由於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大熊貓是一個未來推斷會減少的物種。對於此類物種,最大的亞種群必須有250只或更少的成熟個體才能符合“瀕危”標準。加舍利斯說,由於中國最大的熊貓亞種群有400多隻動物,因此該物種僅符合“易危”類別的標準。
包括清華大學生態學家劉雪華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地位發生變化,大熊貓仍將繼續表現良好。然而,另一些人擔心,動物的狀況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麼樂觀。例如,第四次熊貓調查發現,與12年前進行的上次調查相比,野生熊貓生活的總面積增加了11.8%,達到約258萬公頃。然而,“棲息地正日益被道路、鐵路、水壩和礦山分割,”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學家歐陽志雲說。
現在,大熊貓生活在33個孤立的亞種群中,這些亞種群被難以逾越的物理屏障隔開,而上次調查中只有15個這樣的群體。“這當然不能表明熊貓棲息地有所改善,”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範說。根據第四次熊貓調查,只有六個亞種群各有100多個個體;22個亞種群各有不到30只動物,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歐陽說:“如果未採取 drastic 措施,那些各有不到10只動物的亞種群(約18個)很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滅絕。”
歐陽正在領導一項工作,透過建立生態廊道來連線一些孤立的棲息地,但他擔心,現在大熊貓僅被列為易危物種,當地政府(他們傾向於優先考慮經濟發展而非環境保護)建立這些廊道的理由可能會減弱。歐陽說:“說服官員和開發商將保護納入考慮因素一直是一場艱難的鬥爭。”
在評估計劃中的連線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的鐵路(這條線路將穿越幾個熊貓保護區)的環境影響時,研究人員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努力爭取讓開發商儘可能多地修建橋樑和隧道,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歐陽說:“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因為熊貓享有特殊的瀕危地位。”“現在我不確定我們是否還會擁有同樣的勸說力。”他補充說:“如果棲息地破碎化繼續下去——這是一種可能的 сценарий,因為基礎設施建設似乎沒有盡頭——這將不僅對熊貓造成毀滅性打擊,還會對許多其他使用相同棲息地的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
密歇根州立大學保護生物學家劉建國說:“氣候變化可能會使熊貓的情況變得更糟。”在2012年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劉和他的同事發現,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將摧毀陝西省秦嶺山脈的大部分竹林,該地區約有345只野生熊貓。劉說,由於竹子構成了熊貓的大部分食物,“後果將不堪設想”。“在規劃保護工作時,迫切需要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範圍。”他補充說,如果不這樣做,過去幾十年中來之不易的進展可能會隨著氣候變暖而喪失。
去年9月,劉、歐陽和他們的一些同事開始了一項為期四年的單獨研究,以調查中國13個省份的竹子種類和分佈情況。他們還在收集有關土地利用變化、人類活動和熊貓下落的資訊。最終,該團隊希望能夠做出預測,這將有助於他們瞭解中國各地竹子的變化。“我們需要知道其他熊貓棲息地是否會遭受與秦嶺相同的命運,”劉說。“我們可能不得不在現在沒有熊貓但未來可能成為合適棲息地的地區建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