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導報 | 世界各國已轉向森林和溼地等自然碳匯,以幫助其實現氣候目標。他們的想法是,這些景觀自然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可以抵消持續不斷的化石燃料排放。
但世界頂尖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表示,這種方法是錯誤的。而且它可能會危及《巴黎協定》中脆弱的氣候目標。
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停留數十年,森林和其他自然碳匯仍在吸收人類多年前排放的物質。而且,這些碳也不會永遠留在地下。它成為地球自然碳迴圈的一部分,最終在樹木死亡時逸回大氣,然後再被其他一些自然景觀重新吸收。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一切都是巨大的自然平衡的一部分。但是,只有當人類來源的排放量降至零時,系統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人類依賴自然碳匯來平衡未來持續的排放,世界將只會持續變暖。
這是週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嚴峻結論。
牛津大學氣候科學家、主要研究作者邁爾斯·艾倫在一份宣告中表示:“我們已經指望森林和海洋來吸收我們過去的排放,其中大部分排放來自燃燒我們從地下挖出的東西。我們不能期望它們也能補償未來的排放。”
世界各國已向聯合國提交了減碳承諾,以努力實現《巴黎協定》的兩個主要氣候目標: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遠低於 2 攝氏度的水平,如果可能,則低於更具雄心的 1.5 攝氏度。
科學家警告說,全球排放量必須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世界才能勉強接近 1.5 攝氏度的目標——這意味著任何進入大氣的碳都必須透過等量的碳返回來平衡。
但科學家表示,這些抵消必須是永久性的——而且它們不應來自已經是自然碳迴圈一部分的來源。為了真正阻止全球變暖,世界各國領導人必須透過捕獲碳並將其封存在地下地質儲層中(使其無法逸出)來抵消任何殘留的化石燃料排放。
作者將此概念稱為“地質淨零”——他們說,這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緊迫。
問題在於《巴黎協定》的規則,該規則不要求各國將森林等被動碳匯與其淨零目標分開。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在其淨零核算系統中使用這些自然景觀,表明其國界內的森林正在抵消其部分化石燃料排放。
該研究指出,每年有超過 65 億公噸來自被動碳匯的二氧化碳在各國提交給聯合國的國家排放清單中被歸類為碳清除。這意味著世界各國領導人正在使用它們來抵消其化石燃料排放,從而幫助他們更快地實現淨零排放。
該系統不必以這種方式運作。
以 1997 年透過的聯合國氣候條約《京都議定書》為例。研究作者指出,該協議未能實現其氣候目標,但有一些有用的規定。該協議不鼓勵各國在其排放核算系統中使用森林等被動碳匯。
這項新研究表明,《巴黎協定》核算系統的問題需要更廣泛的認識。
作者表示:“在允許將被動二氧化碳吸收計為二氧化碳清除的核算規則下,實現和維持‘淨零’排放只會減緩全球變暖。”
轉載自 E&E 新聞,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4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