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道德”創傷

一種可能使退伍軍人衰弱的疾病,與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同,源於跨越道德底線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同那種惱人的後悔感,它來自於對過去某些真實或感知的錯誤行為的痛苦反思。也許我們直接傷害了某人,或者在我們覺得應該行動時卻沒有行動。這種感覺是有價值的:內疚,當它是適應性的,會激勵我們評估它的存在,或許採取補救行動,或者在下次面對類似情況時三思而後行。

但是,當這種內疚是基於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采取的行動時——例如在戰場上或急診室裡——並且明顯是非適應性的呢?當一個在極度逆境的瞬間是或至少看起來是至關重要和合理的行為,現在在移除了直接生命威脅的關鍵因素後被重新分析時,會發生什麼?當它引起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痛苦,並與羞恥、逃避和絕望混雜在一起的內疚感時,又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與道德創傷相關的內疚感,佈雷特·利茨(波士頓大學)和他的同事在2009年將其描述為“道德傷害事件的精神後遺症,例如實施、未能阻止或目睹違反[自己]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為。”近年來,這個概念引起了大量的研究關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美國退伍軍人身上,他們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治療反應不佳,或者對一般退伍軍人群體中該病症的患病率進行描述性分析。儘管道德創傷的症狀在許多方面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重疊(兩者也經常同時出現),但研究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病症,即使在未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中,道德創傷也會造成巨大的痛苦。由於患有道德創傷的人沒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恐懼方面,因此許多人不符合該病症的治療資格,或者根本不尋求治療。不將道德創傷病態化有很大的動力,但瞭解在這種獨特狀態下顯現出的獨特困難,可能是在為成千上萬遭受與戰爭相關的創傷的退伍軍人開發更有效治療方法方面的關鍵。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如逃避創傷事件的提醒和侵入性思維模式,也可能存在於道德創傷中,但它們似乎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逃避恐懼,而道德創傷患者逃避羞恥觸發因素。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道德創傷的比較研究很少,但已有間接比較這兩種病症的研究,方法是區分基於恐懼和非基於恐懼(即道德創傷)形式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已被證明具有不同的神經生物學標記。在軍事背景下,有無數潛在的道德傷害事件(PMIE)的例子,其中包括殺害或傷害他人、參與報復或過度暴力,或未能拯救戰友、兒童或平民的生命。PMIE的經歷已被證明會導致更大範圍的心理困擾症狀,包括比傳統創傷後應激障礙概況中看到的更高水平的內疚、憤怒、羞恥、抑鬱和社會隔離。

內疚在治療中很難解決,並且通常在標準化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後仍然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患者能夠獲得治療)。事實上,這可能是超過49%的退伍軍人退出循證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的原因,或者可能是為什麼有時高達72%的患者,儘管他們的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但在這種治療後實際上並沒有恢復到足以去除其創傷後應激障礙診斷的程度。最常見的是,診所中存在的道德創傷症狀是透過傳統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來解決的,內疚和羞恥的想法與其他的扭曲認知類似地對待。正如心理學家麗莎·芬利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所說,當內疚及其相關事件被視為“一種感覺而不是事實”時,就會試圖減輕或緩解這些情緒,同時採取捷徑來避免體驗那些在合理戰後活動之後是正當且合理的感受。芬利繼續說道,“作為一個行業,我們可能會擅長說服人們擺脫他們在創傷事件中的參與所產生的內疚感,這種想法在很多方面都令人震驚地目光短淺。”一方面,內疚、羞恥和道德創傷症狀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心理痛苦甚至自毀行為,而另一方面,“治療”它們而不留出空間來處理其在患者的道德、社會和宗教框架內的合法性和長期影響,可能會粉飾衝突而沒有解決其核心問題。

道德創傷,尤其是在美國境外,人們對其瞭解甚少,而其不同治療選擇的含義則更不為人所知。已知的是,在世界各地,遭受更嚴重道德創傷的人難以解決其內在衝突,而未能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軀體症狀、退出社會互動、不健康的關係功能以及冒險或自毀行為。基於提高體驗痛苦情緒的意願、發展更大的心理靈活性以及理解和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可能在服役期間被違反)的治療已顯示出對道德創傷患者的初步益處。然而,所有治療計劃的基本原則似乎是治療師願意以探索性和非評判性的方式促進患者的內疚和羞恥感體驗,而不會取代或否定其存在。

鑑於大量退伍軍人似乎沒有從傳統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中獲益,退伍軍人群體中高水平的內疚症狀,以及臨床醫生在沒有工具處理道德創傷的情況下描述道德創傷的聲音,理解道德創傷非常重要。此外,這個概念可能被證明與理解醫務人員的高度職業倦怠有關,甚至與那些職業生涯面臨高度接觸道德問題的場景的人有關,例如新聞業。道德創傷為多學科方法提供了理想的機會,包括關注精神、社會和心理成分。雖然許多治療師和研究人員會聲稱,在他們基於創傷的治療中已經關注了內疚和羞恥症狀,但研究表明,對於治療師來說,對軍隊的背叛感和憤怒感比患者實施的道德可疑行為更容易處理。處理這些道德困境更令人難以接受。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Anna Harwood-Gross i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METIV, the Israel Psychotrauma Center in Jerusalem. METIV provides trauma treatment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ut also has developed an innovative veteran program facilitating resilience,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following compulsory army service.

More by Anna Harwood-Gro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