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瞭然的透明性

大腦如何看穿有色玻璃、陰影和所有透明物體的感知障礙

我們毫不費力地感知視覺場景的能力,取決於對外部世界固有知識的智慧運用。這裡的關鍵詞是“智慧”,這引發了以下問題:視覺系統到底有多聰明?它的智商是多少?例如,視覺系統是否瞭解物理定律?它是否只使用歸納邏輯(像許多人懷疑的那樣),還是也能進行演繹?它如何處理悖論、衝突或不完整的資訊?它的適應性有多強?

對感知智慧的一些見解來自於對透明性的研究,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法比奧·梅泰利探索的一種現象。他首先提請人們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使用相對簡單的顯示可以產生引人注目的透明錯覺。

“透明性”這個詞被隨意使用。有時它指的是看到一個物體,比如太陽鏡片,以及透過該物體可見的物體,有時它指的是透過磨砂玻璃看到的東西,即半透明性。這裡我們將把自己限制在前一種情況,因為與之相關的物理和感知規律更簡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分隔符] 透明性的物理學

首先讓我們考慮透明性的物理學。如果您在白紙上放置一個矩形中性密度濾光片,例如深色眼鏡,則該濾光片僅允許一定比例的光透過——比如,50%。換句話說,如果紙張的亮度或發光度為每平方米 100 坎德拉 (cd),則被濾光片覆蓋的部分的發光度將為 50 cd。如果您再新增第二個這樣的濾光片,使其部分重疊第一個,則重疊區域將接收到原始 50% 光的 50%——即 25%。關係始終是乘法的。

物理學方面就說這麼多。那麼感知呢?如果,如a中所示,您只是在一個淺色正方形的中間有一個深色正方形(前者為 50 cd,後者為 100 cd),則內部正方形可能是將光線減少 50% 的濾光片,也可能是一個較暗的正方形,其反射的入射光僅為周圍背景的 50%。如果沒有額外的資訊,視覺系統就無法知道存在哪種情況;由於後一種情況在自然界中更為常見,因此您始終會看到這種情況。

但現在考慮兩個形成十字形的矩形,中間有一個重疊區域。在這種情況下,認為這種配置實際上是由兩個重疊的矩形濾光片組成,而不是由排列成十字形的五個方塊組成,並非不可思議——而且,實際上,更有可能。但如果是前者,那麼亮度比率必須是這樣的,即中心正方形(重疊區域)應該比其他正方形更暗,當然,也比背景更暗。特別是,中心正方形的亮度應該是兩個濾光片百分比的乘法函式。例如,如果兩個矩形的非重疊區域分別是背景的 66% 和 50%,那麼內部正方形應該是該 66% 的 50%——或者大約 33%(即 33 cd,假設白紙為 100 cd)。

現在的問題是,視覺系統是否對所有這些因素都有預設的“知識”?我們可以透過使用一系列顯示(b、c、d)來找出答案,其中背景和矩形的亮度是固定的(例如分別為 100 和 50 cd),而僅內部正方形的亮度會發生變化。就物理透明性可能存在的亮度而言,內部正方形被設定為太暗(b)、適當暗(c)或太亮(d)。如果您在不瞭解任何物理知識的情況下檢視這些圖形,您會看到矩形在 c 中是透明的,但在 bd 中不是。這幾乎就像您的視覺系統知道您不知道(或者在閱讀本文之前不知道)的東西一樣。

這個實驗表明,要看到透明性,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圖形複雜性和分割來證明這種解釋是合理的(因此在 a 中沒有透明性)。其次,亮度比率必須正確(在 bd 中看不到透明性)。

[分隔符] 陰影的影響

透明性在自然界中很少見,但陰影卻不然。我們迄今為止探索的感知“規律”可能主要演變是為了處理陰影,並將陰影與“真實”物體區分開來,後者也會由於反射率的差異而在視覺場景中產生亮度差異(例如,斑馬的條紋或站在黑色表面上的白貓)。

如果只有一個遙遠的光源,而沒有散射或反射,那麼樹等物體投下的陰影在理論上可能是漆黑的。然而,通常情況下,來自環境的周圍光線會落在陰影上,從而產生暗淡但非黑色的陰影。如果樹影落在人行道和較暗的草地上(e,上一頁),則亮度的大小和符號沿陰影邊界變化的方式在邊界的兩側(陰影側和光照側)是相同的。亮度的這種協變暗示大腦這是一個陰影,而不是物體或紋理。

事實證明,透明性中的亮度變化模仿了陰影中看到的亮度變化。視覺系統可能已經進化到發現陰影並對其做出適當的反應,而不是對透明濾光片做出反應。如果它不能這樣做,您可能會試圖抓住陰影或小心翼翼地跨過陰影以避免絆倒,而沒有意識到它根本不是物體。

有趣的是,儘管我們的感知機制似乎意識到與亮度相關的透明性物理學,但它們似乎對與顏色“透明性”相關的定律視而不見。在 fg 中,我們有兩個相互交叉的條,兩者的亮度都為背景的 50%。我們人為地使 g 中的重疊區域具有背景亮度的 25%,這與我們僅處理亮度時的情況相同。但是,如果兩個濾光片的顏色不同(就像它們一樣),則重疊區域應該是漆黑的而不是灰色的。原因是紅色濾光片在白光照射時僅透射長(“紅色”)波長,而藍色濾光片僅透射短(“藍色”)波長。因此,如果您交叉濾光片,則沒有光線透過;重疊區域將是黑色的。事實上,看到透明性不是在中間區域是黑色(f)時,而是在它是 25%(g)時。顯然,視覺系統繼續遵循亮度規則,而忽略顏色不相容性。

如果您在白色背景上放置一個灰色十字,而十字的中間是較淺的灰色陰影(h),則會發生一種奇怪的效果。大腦不是將較淺的十字視為它本身的樣子,而是更傾向於將其視為好像有一塊圓形磨砂玻璃或羊皮紙疊加在較大的灰色十字上。為了實現這種感知,大腦必須“幻覺”出一種幻覺的磨砂玻璃擴散,甚至在十字中心區域周圍的區域也是如此。如果您有一片由多個這樣的十字組成的區域(i),則效果尤其引人注目。

再次強調,環繞區域(白色)、十字(深灰色)和中心區域(淺灰色)之間的亮度比率必須恰到好處才能產生效果;如果它們不正確,效果就會消失(j)。換句話說,這些比率必須與實際半透明表面(例如,霧或磨砂玻璃)可能發生的情況相符。如果顯示器中包含色度分量(k),則效果更加引人注目。

因此,即使視覺系統不瞭解顏色減法,如果亮度比率正確,那麼顏色也會隨著亮度的擴散而“拖動”。

義大利心理學家蓋塔諾·卡尼扎發明的另一種有趣的效應在 l 中可以看到:瑞士乳酪效應。當您隨意瞥一眼時,您會看到一個大的不透明矩形,上面有孔,疊加在一個較小的灰色矩形上,後者位於黑色背景上。但是,透過一些精神努力,您可以開始想象孔後面的淺灰色矩形實際上是孔前面的半透明白色矩形,然後開始感知一個透明矩形,您可以透過該矩形看到背景中的黑點。這種錯覺證明了自上而下的影響對錶面感知的深刻影響;您看到的透明性並非完全由自下而上透過對視網膜上的物理輸入的序列分層處理驅動。

總的來說,這些演示使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即關於透明性的統計資料和物理定律的顯著程度的“智慧”透過自然選擇和學習的結合被融入到視覺處理中。然而,這種智慧是有限度的。視覺系統似乎可以容忍不相容的顏色。它無法應用顏色減法的物理學,部分原因是顏色感知在靈長類動物中進化得較晚,並且沒有充分地融入其中,部分原因是亮度域中,顏色重疊在自然界中遠不如透明性和半透明性常見。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使視覺系統可以複雜地使用諸如透明性所需的亮度比率物理學和分割統計之類的抽象屬性,但在其他特徵(例如顏色)方面,它卻是“愚蠢的”,這是因為它的硬體(或“軟硬體”)透過自然選擇偶然進化的方式——這是反對“智慧設計”的有力證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