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Q熱疫情爆發的慘痛教訓

大規模撲殺山羊的舉措備受質疑,研究人員競相尋找人類病例背後的菌株。

荷蘭首席獸醫官為該國撲殺數千只山羊以控制前所未有的Q熱疫情爆發的決定進行了辯護。

克里斯蒂安·布魯斯克在佈雷達(疫情中心附近的一座城市)的一次會議後告訴《自然》雜誌,荷蘭“不能冒險”。

在會議上,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質疑了這一策略。但布魯斯克表示,在其他國家,由於病例相對較少,當局可以忽視這種疾病。然而,在荷蘭,流行病學研究已確定山羊是該疾病的源頭——在一個過去十年中人口和奶牛場日益稠密的地區,她補充道——因此該國不得不迅速採取行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Q熱由伯氏考克斯體細菌引起,存在於哺乳動物、鳥類甚至昆蟲體內。它可引發山羊和綿羊流產,並引起人類流感樣症狀,有時還會引起肺炎。

去年,在確診超過2200例人類病例後,荷蘭政府在全國近400個農場中的55個農場宰殺了超過5萬隻奶山羊,以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

但荷蘭政府控制該疾病的方法仍然備受爭議。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大規模撲殺並非必要,較溫和的措施——例如為動物接種疫苗——可能就足夠了。

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大學的保拉·門齊斯說:“我以前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但我不是負責阻止今年2000人患病的人。”

現在,在全國各地強制為奶山羊接種疫苗。在2008年荷蘭南部進行首輪疫苗接種後,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法國利布林訥CEVA動物藥品公司生產的疫苗減少了山羊牛奶和羔羊季節後產物中的細菌量1

但首批接種疫苗的感染山羊於2009年被宰殺。荷蘭瓦赫寧根中央獸醫研究所 (CVI) 的Q熱專案負責人亨德里克-揚·羅斯特表示,這使得今年已經開始的羔羊季節可能獲得的研究結果受到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本可以表明疫苗接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已經感染的農場。CVI的研究人員將嘗試分析死山羊的資料,他說,但最終,記錄疫苗接種的影響可能至少要再等一年。

研究人員還在競相研究是否有一種快速傳播的細菌菌株正在導致人類疾病病例。

先前對在荷蘭受感染奶牛場發現的12種伯氏考克斯體菌株的分析顯示,其中一種菌株CbNL01似乎普遍存在於受感染的動物中(參見報告)。羅斯特和他的同事現在正試圖弄清楚這種細菌是否是導致人類感染的病原體。羅斯特的團隊正與荷蘭國家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院合作,對不同的菌株進行基因組測序和比較。但羅斯特補充說,CbNL01的普遍存在使得很難確定它是否是人類疾病的來源。

羅斯特說,CVI的研究人員和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 (INRA) 的獸醫病理學家安妮·羅多拉基斯將首先研究細菌如何在小鼠中傳播。然後,他們計劃分析來自受感染人類和動物的樣本,比較所有荷蘭伯氏考克斯體菌株,以確定CbNL01是否是毒力最強的菌株。

開創性的

門齊斯說,對於來自荷蘭以外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次會議提供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向荷蘭人學習。

她說,從瞭解細菌如何在如此大的範圍內分佈,到將散裝牛奶罐樣品中細菌DNA水平的測量值與感染率相關聯,“他們在實驗室和農場都取得了許多新的突破”。

“在加拿大,我們一直在處理動物的小規模疾病爆發,但我們從未做過流行病學調查,”門齊斯說。部分原因是動物並不總是表現出疾病症狀,並且使用血液檢測來檢測受感染的動物——荷蘭研究人員在這方面進行了 радикальные 改進——很困難。她將把他們的方法帶回加拿大,今年夏天將在乳肉兼用農場的綿羊和山羊以及與動物打交道的人身上開始檢測。

CVI表示,從今年開始,他們還將監測寵物和馬匹的疾病發病率。例如,貓已被確定為加拿大和日本的傳播媒介。

門齊斯補充說:“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這種疾病,才能理解為什麼它在荷蘭與世界其他地方如此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