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讚揚會助長自戀

首個兒童縱向研究支援了這樣一種理論: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的父母會培養孩子的自戀特質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有時,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樣子很可愛。然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心理學家從首個關於兒童強烈優越感來源的縱向研究中得出結論,育兒方式可能會決定孩子是成為自信的孩子還是自戀的噩夢。

關於自戀是如何發展的,有兩種著名的但幾乎對立的思想流派。第一種將極度的自愛歸因於父母缺乏關愛;另一種則認為,是那些透過過分讚揚而將孩子捧上神壇的父母造成的。在18個月的時間裡,565名7至11歲的兒童參加了多項旨在衡量自尊、自戀和父母關愛的調查,回答了關於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像我這樣的孩子應該得到額外待遇”等陳述的問題。父母們填寫了關於他們育兒方式的相互調查。

在3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荷蘭研究人員報告稱,過度讚揚孩子的父母的孩子更有可能在自戀特質方面得分較高,但在自尊方面得分不高。他們還發現,缺乏父母的關愛與自戀之間沒有這種聯絡。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盧克·海德說,這種相關性表明,積極的反饋應該與孩子的好行為聯絡起來,而不是不加區分地堆積起來。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2008年對85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西方年輕人的自戀現象正在上升,這可能部分源於文化上對讚揚的強調,其目標是提高高自尊,PNAS論文的主要作者埃迪·布魯梅爾曼指出。“這可能是出於好意,”他補充說,“但實際上適得其反。”

這些結果支援了以讚揚為中心的關於自戀起源的思想流派,儘管該領域的其他科學家指出,關於自戀本身的定義仍然存在爭議。布魯梅爾曼和他的同事們在他們的研究中考慮的是自戀型人格特質(例如,渴望被欽佩),而不是自戀型人格障礙(以日常功能受損為特徵),因為臨床醫生不鼓勵對青少年診斷這種障礙——沒有人知道這種全面的精神疾病會在哪個年齡段發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