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人道地對待靈長類動物:透明度

科學家們希望透過開放資料倡議來減輕研究對我們最親近的動物親屬的負擔

201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決定結束所有黑猩猩生物醫學研究。許多退休的黑猩猩被送往路易斯安那州基思維爾的黑猩猩天堂。

Melanie Stetson Freeman 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去年,國會發布了一項道德行動呼籲,命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重新評估其對政府資助的靈長類動物研究的倫理監督。儘管科學界普遍認為非人靈長類動物對於生物醫學的進步至關重要(例如,它們促進了對抗艾滋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的主要進展),但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來更人道地對待動物,並減少研究的浪費。為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於去年九月召集了著名的科學家和倫理學家,討論基於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未來——他們一致認為,資料共享是前進的方向。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病理學家大衛·奧康納說,研究人員可以透過研究已經收集的資料來回答新問題,從而減少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奧康納正在以身作則:他的實驗室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寨卡病毒,他立即在網上釋出所有結果。目標是找出儘可能快地對抗寨卡病毒的方法,而不會給研究靈長類動物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位於西雅圖的艾倫腦科學研究所也公開了所有結果,該研究所使用恆河猴研究大腦發育的分子基礎。奧康納說,這種做法應該更加普遍,以便“使用這種稀缺但至關重要的資源的研究人員可以儘可能多地從儘可能少的動物身上學到東西。” 然而,他仍然懷疑資料共享是否會流行起來,因為它需要改變“規範行為”——科學界強大的保密文化,在這種文化中,資料在同行評審期刊發表之前一直處於保密狀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生物倫理學家克里斯汀·格雷迪說,實現完全透明化的一步是效仿人類臨床試驗的做法。美國法律要求大多數臨床試驗線上註冊並公開其結果,即使研究失敗或沒有定論。這確保了其他研究人員可以從試驗中學習,而不管其結果如何——此舉還可以保護靈長類動物免於被用於同樣的事情兩次。

俄勒岡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主任南希·海伍德也表示,資料共享是“未來的方向”。她的中心飼養了 4,800 只靈長類動物——包括獼猴、狒狒和松鼠猴——以研究各種人類疾病。她目前將其中心的結果貢獻給奧康納的網站。“我看不到有什麼缺點,”她說。“我們必須更快地共享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