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成年人中,學習和思考能力在 30 歲或 40 歲之後趨於平穩,然後開始下降。人們在處理速度(某人完成心智任務的速度)等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開始變差。60 歲之後,這種下滑變得更加陡峭。
這些變化通常歸因於正常衰老。但如果它們實際上更像是學童經歷的“暑期滑坡”呢?每年教師和家長都會觀察到暑假如何導致一些孩子的學業進步倒退。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許多學生因遠端或縮減學時而錯過了至少 7 到 10 周的面對面學習。由此造成的學業損失是不均衡的,不同年齡、能力和資源的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斷學習可能不僅影響兒童。在正規教育和職業培訓結束後,許多成年人經歷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學習機會減少或不存在的情況。這比 8 到 12 周的暑假甚至幾年疫情中斷的時間要長得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的工作表明,學習的中止確實是成年人的挫折——但我們也發現,這種下降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設計的一項為期三個月的干預措施顯著提高了參與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以至於在專案結束時,他們的能力接近於比他們年輕 30 歲的成年人。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在課程結束後很久仍在繼續進步。
在這項干預中,我們為 33 位年齡在 58 歲至 86 歲之間的老年人提供了鼓勵性的學習環境。在這項為期三個月的干預前後,我們測試了參與者的認知能力,包括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後一種能力幫助人們將資訊儲存在頭腦中,以完成諸如記住新電話號碼的數字等任務。)該專案中的老年人被分配了每週一次、每次兩小時的三個課程,以學習三項新技能。課程選項包括唱歌、繪畫、iPad 使用、攝影、西班牙語學習和音樂創作。每週一次,我們與參與者討論與學習障礙、動機和成功老齡化相關的問題。
在討論老年人時,我們需要運用更積極的心態和詞彙。
在干預過程中,人們的記憶力和注意力認知評分顯著提高。在一項後續研究中,我們發現參與者不僅保持了他們的進步,而且還進一步提高:他們一年後的認知能力與比他們年輕 50 歲的成年人相似。換句話說,給這些老年人提供支援性和結構化的三門課程例程——很像大學生的課程表——似乎最終將他們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提高到與大學生相似的水平。
我們仍在調查為什麼認知評分在專案結束後繼續攀升,但一種可能性是,這種經歷鼓勵這些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學習和練習新技能。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認為正規教育是支援學習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方式。我們的想法是為老年人創造更豐富的環境,特別是為那些資源匱乏的老年人,以便他們可以長期提高現實世界的技能和認知能力。
如果正如這些研究表明的那樣,中斷學習確實是成年期的一個常見特徵,那麼就會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研究人員在討論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時避免使用“學習損失”這個詞,因為“損失”意味著學習無法彌補。與此同時,老年人通常被認為處於不可挽回損失的下坡路上。“用進廢退”,俗話說得好。我們的工作表明,在討論老年人時,我們需要運用更積極的心態和詞彙——很像用於童年或成年早期的詞彙。衰退,正如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可能並非不可避免。
我們還可以為年長的學習者設定新的優先事項。在兒童時期,我們專注於特定技能的獲得,例如閱讀和數學。相比之下,認知衰老研究通常側重於維持或提高更一般的能力,例如與注意力和記憶力相關的能力,通常透過認知訓練、休閒活動和鍛鍊。老年人研究傾向於僅在日常功能開始下降後才強調技能學習。
對於那些時間或資源有限的人來說,鼓勵學習新技能(正如我們的干預措施所做的那樣)可能尤其有利。在晚年,許多個人和社會變化——例如搬到州外與家人更親近、換工作或應對與親人的身體距離——使得學習新技能對於適應和成功至關重要。例如,參加課程以提高技術技能可以幫助老年人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幫助他們使用遠端醫療或網上銀行平臺。
問題不再是我們是否應該在成年後繼續學習,而是社會如何最佳化環境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機會。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對如何為兒童和青少年做到這一點知之甚多,我們可以調整這些知識,以加強現有機會,併為成年人開發新的、具有挑戰性、有用且具有包容性的學習機會。從事生命發展和衰老研究的研究人員應相互交流觀點,溝通研究成果。最後,社會可以提供資源和機會——特別是對於服務不足或處境不利的老年人——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從終身學習中受益。
讓我們將成年期的對話從關注避免損失和衰退,或僅僅維持人們擁有的東西,轉變為討論學習、成長和蓬勃發展。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希望為“心靈 Matters”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 《大眾科學》的 “心靈 Matters”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 《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