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排放,中國的全球基礎設施計劃可能需要更綠色的道路

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可以在推動低碳投資方面大有作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4月26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倡議峰會開幕式上向各國政治領導人致辭。

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借款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淨效應是幫助世界實現《巴黎協定》的碳目標,還是使其永遠無法實現。

追蹤中國龐大基礎設施和貿易計劃的氣候專家表示,在該倡議的最初五年中,它主要支援化石燃料基礎設施,而對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的支援不足。

專家表示,早期的記錄可能部分歸因於中國在其自身發展中使用燃煤發電,或者可能與中國國內從傳統化石燃料的轉變有關,這迫使其國內產業尋求新市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這並不是中國可以為據新華社報道已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 125 個國家提供的全部。

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主任凱文·加拉格爾說:“如果你向中國人要煤炭,他們會說,‘我們準備好了’,因為他們國內產能過剩、需求過剩,而且環境法規也更加嚴格。”

“如果你要煤炭,你就會得到煤炭,但如果你要能源,他們應有盡有,”加拉格爾說。“他們有全套選單。”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標誌性計劃,本週他將在北京主持一個論壇,近 40 位國家元首、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將出席。自 2013 年啟動以來,該倡議已為 152 個國家的專案提供資金,總額達 2000 億美元。

該倡議通常指的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或中國進出口銀行及其商業銀行等公共貸款機構的投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 2014 年成立的股權基金絲路基金也參與其中。

一些國家顯然正在與這些機構打交道時點可再生能源選單。

中國國有企業國機集團與通用電氣公司合作,於 2015 年在肯亞啟動了一個 102 兆瓦的風力發電示範專案。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去年在亞的斯亞貝巴開設了衣索比亞首個垃圾發電廠。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為阿根廷的 Cauchari 太陽能發電廠提供了近 4 億美元的融資,該電廠建成後將成為南美洲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並將主要使用中國材料。

但綠色金融在該倡議的整體投資組合中仍然只佔很小的份額,該投資組合預計到 2030 年支出將增至 6 萬億美元。

“今天,能源投資的絕大部分是棕色的,基礎設施的很大一部分是棕色的,雖然它在發展,但發展速度相當緩慢,”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環境專案主任喬納森·珀辛說。他指出,中國今天資助的道路、能源專案和港口可能會使用半個世紀。

世界資源研究所 (WRI) 和波士頓大學由 WRI 的周力寰 (音譯) 牽頭於今年早些時候釋出的一項分析顯示,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開行是電力產能和輸電的主要貸款機構,但在 2014 年至 2017 年間,其能源貸款中只有約 5.3% 流向了風能和太陽能專案,總計 24 億美元。相比之下,非水電可再生能源至少佔世界銀行能源貸款的四分之一。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國際專案能源政策經理韓辰 (音譯) 在週一與同事一起撰寫的一篇博文中寫道,2018 年商業銀行貸款和保險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援“顯著增長”。

“這種增長令人鼓舞,但投資是否會在未來幾年持續下去,還是會再次停滯不前,仍有待觀察,”她寫道。

“棕色增長道路”?

鑑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去年釋出的報告警告稱,如果不迅速轉向更綠色的技術,世界將失去在 2030 年之前將後工業化升溫控制在安全水平的機會,“一帶一路”早期對化石燃料貸款的偏好並非好訊息。《巴黎協定》設定了一個將升溫穩定在“遠低於” 2 攝氏度的長期目標,並將 1.5 攝氏度作為有抱負的目標,儘管 IPCC 表示 1.5 攝氏度是迄今為止更安全的閾值。

但珀辛表示,該倡議的專案可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如果這是一條棕色增長道路,我們就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這是因為中國貸款最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鞏固貿易關係的國家位於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地區。珀辛指出,它們的人口總和與中國的人口總和相當。

雖然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並且每年都在拉大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但它已在《巴黎協定》下承諾到 2030 年停止增加排放。它很可能會更早做到這一點,但在“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隨著其經濟的現代化和人口的蓬勃發展,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才剛剛開始。

但觀察人士希望這種軌跡很快就會結束。世界資源研究所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等組織促成了一個新的綠色“一帶一路”聯盟,該聯盟是中國政府在本週的論壇上啟動的,這可能是為了回應外界對其早期專案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影響日益增多的批評。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人們更加關注‘一帶一路’的氣候影響,關注環境影響,”出席北京論壇的韓辰說。中國政府已做出回應,試圖找到納入更多關於減少環境影響的觀點和意見的方法,包括透過建立一個新的聯盟,吸收外國的建議和參與。

波士頓大學的加拉格爾指出,“一帶一路”的一些專案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已導致“一帶一路”在國外失去聲望,並導致代價高昂的延誤以及政府不願與中國投資者做生意。

“無論是緬甸的水電站還是孟加拉國的燃煤電廠,所有專案內部和周圍都存在許多社會和環境衝突,”他說。

中國總體上遵守了其運營所在國家的法規。對於孟加拉國這個幾乎沒有法律規定社群參與或保護空氣或水質的國家來說,中國支援的專案通常不會在意這些事情。但當事情出錯時,他們受到了指責,加拉格爾說。

“那裡有抗議活動,一些街頭人士擁有與跨國[非政府組織]相關的 Twitter 帳戶……,這已將其變成一場全球運動,”他說。“沒有商人希望那樣。那是一個錯誤。”

加拉格爾表示,中國可以透過採取更積極的姿態,使其“一帶一路”投資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保持一致,從而重新獲得一些失去的國際善意,並限制其資產負債表的風險。

世界資源研究所-波士頓大學的論文指出,《巴黎協定》本身提供了 1 萬億美元的能源基礎設施支出專案,以幫助各國實現其國家自主貢獻 (NDC)。這些國家自主貢獻專案中約有一半將位於“一帶一路”參與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將於明年提交,這可能會提出更具體的專案請求。

“他們為什麼不要求?”

在中國政府負責推動“一帶一路”的辦公室在北京論壇前夕週一釋出的一份檔案中,該辦公室吹捧了中國過去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努力,包括習近平在 2016 年擔任 20 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期間將綠色金融作為優先事項的舉措。

檔案指出:“中國堅持《巴黎協定》,積極倡導和鼓勵將綠色發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共同努力中。”

珀辛曾是美國談判團隊在 2015 年達成《巴黎協定》峰會上的二號人物,他表示,發展中國家似乎並沒有要求中國提供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的那種專案。

“我認為我們看到的是,當被問及時,中國確實提供了一些替代方案,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沒有被要求,”他說。

“所有這些接受國都簽署了《巴黎協定》。他們為什麼不要求呢?”他說。“中國簽署了《巴黎協定》。它為什麼不提供呢?因此,對我來說,我認為雙方都需要坐到談判桌前說,‘我們希望對我們提供的方式和我們要求的方式進行一些改變。’”

珀辛表示,中國政府已發出訊號,表明它看到了清潔增長的長期利益。他指出,當珀辛擔任美國團隊二號人物時,曾任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副團長的蘇偉已被任命負責綠色“一帶一路”戰略。

但他表示,“一帶一路”與氣候無關。它關乎貿易和經濟發展。

“只要綠色化有所幫助,他們可能會這樣做,”他說。“只要它妨礙了發展,它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他對借款國的經濟理由是,化石燃料發展會將沒有礦產資源的國家束縛在永久的進口成本中。他說,健康方面的理由是關注哮喘和其他當地健康影響,而不是氣候變化。

珀辛表示,世界銀行和西方政府機構可以幫助較貧窮的國家在制定專案融資請求方面提供技術援助。

世界資源研究所可持續金融全球主任萊昂納多·馬丁內斯-迪亞茲表示,目標應該是為各國提供它們需要的支援,以便每次與投資者坐到談判桌前時都能提出可持續專案的提案。

“然後,各國政府可以與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內的融資方就如何為可持續專案提供資金進行認真的對話,”他說。“如果‘A 計劃’是唯一的選擇,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轉載自 Climatewire,經 E&E News 許可。E&E 在 www.eenews.net 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