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看到難忘事物時變慢

新的研究表明,觀看難忘的影像會扭曲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Abstract triangle mosaic background of an antique Clock

ilbusca/Getty Images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樂在其中時,時光飛逝。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俗語都有堅實的科學依據——我們對時間的感知確實會隨著我們體驗周圍世界的方式而擴張和收縮。這不僅僅是對時間流逝的總體印象。這些時間上的波動與感知心理學的複雜性有很大關係。即使是細微的視覺特徵也會影響我們感知時間的方式:看紅色物體會比盯著藍色物體感覺時間過得更慢。當觀察更大、更亮的物體和更情緒化的面孔時,時間減速也會發生。

喬治·梅森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馬丁·維納說:“有很多時間錯覺”,儘管科學家們不確定大腦中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些錯覺。在已經存在的錯覺中,維納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新的錯覺,它因其固有的迴圈性而引人注目。事實證明,更令人難忘的影像似乎持續更長時間,而這些持久的影像似乎也更令人難忘。這些於4月22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發現,有助於揭示大腦的時間扭曲策略可能如何使其處理和記住更多資訊。

與我們身體的晝夜節律不同,晝夜節律要歸功於大腦中心的一組特定細胞來標記時間,我們有意識的、主觀的時間感並非來自一個大腦區域。“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單一區域控制著你的時間感;它似乎是多個區域的組合,”維納說。但是,雖然科學家們不知道當時間似乎膨脹時大腦中實際發生了什麼,但他們確實對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有了一些想法。他們懷疑這可能與幫助大腦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更多資訊有關。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對於大腦的視覺系統尤其重要,因為它幾乎不斷地受到資訊的衝擊。由於資源有限,視覺區域必須設定優先順序。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視覺特徵和場景(例如人的面孔或封閉空間)比其他特徵和場景更本質上令人難忘,即使在不同的人和文化中也是如此。

芝加哥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威爾瑪·貝恩布里奇說:“在我們記住和忘記的事情上,我們出奇地相似,即使我們都是獨特的人。”她研究了記憶性和時間感知,但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所以這意味著影像具有這種天生的記憶性,”科學家現在可以使用機器學習來量化這種記憶性,“並且這已被證明與所有這些有趣的認知過程相互作用。”

維納和他的同事們希望瞭解影像固有的記憶性,以及一些更簡單的視覺特徵(如場景大小和雜亂程度)如何與我們主觀的時間感相關。該團隊進行了四項實驗,每項實驗有 21 到 52 名參與者,在實驗中,人們觀看了時間間隔在 300 毫秒到 1 秒之間的影像。在一些實驗中,參與者在看到每張影像後,被要求將螢幕上的時間長度歸類為“短”或“長”。在最後的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按住一個按鈕來指示影像在螢幕上顯示的時間長度。第二天,他們接受了一項意外的記憶測試,以檢視他們回憶起看到了哪些影像。

研究人員發現,較大的場景尺寸似乎會使時間膨脹,而更雜亂的場景似乎會使其收縮。但真正突出的是記憶性結果。研究中的參與者認為,更令人難忘的影像在螢幕上停留的時間更長。而且這種感知在另一方面也成立:對於記憶性程度相同的影像,參與者更有可能在之後回憶起他們認為持續時間更長的影像。

維納說:“一個人在前一天[看影像時]認為它持續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有可能記住它——“即使所有影像的呈現時間都相同。”

這些結果表明,如果人們觀看影像的時間更長,影像不僅僅會更令人難忘,這是一種公認的效應。如果人們感知到他們觀看的時間更長,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影像也會更令人難忘。研究人員說,這表明存在一些潛在因素導致了這兩種效應,但尚未被揭示。為了預測這個因素可能是什麼,該團隊將相同記憶性排名的影像輸入到模仿大腦視覺系統的神經網路中,發現更令人難忘的影像處理速度更快。“換句話說……,令人難忘的影像之所以令人難忘,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系統很容易處理它們,”維納說。

然而,更快的處理速度為什麼會使時間持續更長仍然是個謎。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未來的研究可能涉及腦部掃描,甚至直接刺激神經組織。就目前而言,對於我們的大腦減慢時間的現象,最直觀的解釋是它正在增加它可以一次攝取的資訊量。在這裡,處理資訊的有限資源可能充當一種瓶頸。但是,“當大腦需要稍微擴大瓶頸以攝取更多資訊時,它可能會擴大瓶頸。而作為這種結果,它會膨脹時間,”維納說。

時間的這種拉伸可能是輕微的,例如當一個人看到特別令人難忘的影像時。然而,它也可能是極端的,例如當一個人經歷生死攸關的情況時,時間似乎靜止不動,貝恩布里奇說。“有時,有些東西只需要額外的處理——或更少的處理——這會改變節奏,並可能改變時間的感覺,”她說。

艾莉森·帕肖爾大眾科學的副新聞編輯,她經常報道生物學、健康、技術和物理學。她編輯該雜誌的“投稿人”專欄和每週線上科學測驗。作為一名多媒體記者,帕肖爾為大眾科學的播客Science Quickly撰稿。她的作品包括關於音樂製作人工智慧的三部分迷你劇。她的作品也曾出現在Quanta Magazine和Inverse中。帕肖爾畢業於紐約大學亞瑟·L·卡特新聞學院,獲得科學、健康和環境報道碩士學位。她擁有喬治城大學的心理學學士學位。在 X (前身為 Twitter) 上關注帕肖爾 @parshallison

更多作者:艾莉森·帕肖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