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冰河時代前哺乳動物的進化搖籃

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犀牛物種的頭骨,該物種的臉上天生配備了雪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青藏高原的高處,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先前未知的古代犀牛物種的頭骨,這是一種長著羊毛狀皮毛的動物,臉上天生配備了雪鏟。

這種奇特的特徵,一個扁平的、槳狀的角,可以幫助它掃開積雪並找到下面的植被,這表明披毛犀非常適應寒冷、冰冷的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大約在冰河時代前一百萬年。當全球氣溫驟降,迎來冰河時代時,這些適應性可能使犀牛完美地準備好在亞洲各地傳播。

“我們認為青藏高原可能是某些冰河時代巨獸的起源地,”研究作者王曉鳴說,他是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長。這些大型、毛茸茸的哺乳動物在地球寒冷時期(從260萬年前到大約12000年前)統治著世界。“它恰好擁有合適的環境,基本上可以讓動物適應環境,併為冰河時代的寒冷做好準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犀牛,為寒冷做好準備

王和他的同事在中國西南部的西藏發現了完整的犀牛頭骨和下頜骨,以及一塊頸椎骨。這個3英尺長(1米)的頭骨有370萬年的歷史。王說,它屬於一種重達1.2至1.4噸(1,090至1,270公斤)的動物。這與現代犀牛的大小相近,比在冰河時代晚一百萬年發現的披毛犀小約10%。

新犀牛被命名為西藏披毛犀。[檢視新發現的犀牛的圖片]

沒有發現毛髮印跡,但根據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儲存的犀牛毛髮,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犀牛會像現代犛牛的皮毛一樣覆蓋著長毛。

但犀牛頭骨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大的前角,該角被壓平成槳狀。

“角是向前傾斜的;它從鼻子上向前傾斜,”王說。“這與掃雪的適應性相符,因此動物不必像試圖掃雪那樣用力伸長脖子。”

這種犀牛還有另一個特徵,使其成為冬季天氣的霸主。牙齒有高齒冠,使其更耐用,能夠處理堅韌的高海拔植被。[閱讀:地球上最惡劣的7種環境]

預先適應

王說,這些為冬季準備的特徵將使犀牛或其進化後代在冰河時代來臨時毫不費力地向山下遷徙。

王說,在冰河時代沒有這種特定犀牛物種的化石記錄,但披毛犀在冰河時代生活在今天的西伯利亞,那裡的海拔比青藏高原低得多。研究人員懷疑,許多冰河時代的巨獸都應該感謝它們的喜馬拉雅祖先,正是這些祖先的適應性才使得這種傳播成為可能。例如,他們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喜馬拉雅藍綿羊或岩羊的進化可能也遵循了類似的道路。

王說:“一旦冰河時代來臨,對它們來說,基本上就是從高高原下來,進入世界其他地方的問題了。”“它們已經預先適應了。”

LiveScience資深作家詹妮弗·韋爾什為本文做出了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