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火可能損壞了數千個古代原住民遺址

考古學家表示,這些遺址富含文化歷史,但火災也可能揭示一些未知的遺址

原住民社群和考古學家擔心,澳大利亞肆虐的大火已經損壞或摧毀了數千個歷史悠久的原住民遺址和文物。這些地方對於理解澳大利亞的人口遷徙至關重要,對原住民群體具有巨大的價值。

自9月以來,大火已燒燬超過1000萬公頃的植被,主要集中在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東部各州,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事件之一。

昆士蘭大學黃金海岸的考古學家、澳大利亞考古協會(AAA)主席蒂娜·曼恩表示,大部分被摧毀的地區位於國家公園和其他森林中,那裡發現了數萬個重要的原住民遺址,包括許多尚未正式記錄的遺址。澳大利亞考古協會代表該國考古學家的利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遺址顯示了人們居住的地方以及他們數萬年來如何在景觀中移動,並幫助研究人員瞭解原住民文化習俗的發展,例如製作巖畫或從樹皮上雕刻獨木舟和盾牌。

研究人員尚未進行正式評估,但曼恩表示,數千個原住民遺址將受到火災的影響。這些地方包括為傳統用途而改變的“文化改造”樹木,以及巖畫和雕刻、石器遺址和磨石,其中一些可能已有數萬年的歷史。

訪問受限

由於火災仍在悶燒,森林地區的道路因倒下的樹木而關閉或被封鎖,考古學家和原住民土地管理者無法評估許多地區的損失。“這已不是重要的遺址是否受到影響的問題,而是確定影響的程度以及受損程度的問題,”維多利亞州巴克斯馬什的獨立考古學家、AAA秘書喬治亞·羅伯茨說。

該協會現在呼籲政府對文化遺址進行評估,作為其火災恢復計劃的一部分。

羅伯茨擔心一些遭受大面積火災的文化豐富的地區,例如維多利亞州東部Gunaikurnai人民的土地。那裡的遺址可以追溯到2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

新南威爾士州南部高地達拉瓦爾地區的原住民長老格倫達·查爾克認為,僅在她所在的地區,火災就影響了數千個遺址。悉尼主要飲用水源 Warragamba 水壩周圍廣闊的森林區域部分位於達拉瓦爾地區。查爾克說,2019年對該地區的評估發現了300-400個以前未知的原住民遺址,但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大火席捲了該地區,燒燬了大部分植被。“我們非常擔心許多遺址遭到破壞,但我們目前無法進入,”她說。

在新南威爾士州南海岸,Gurrungutti Yuin 長老格雷厄姆·摩爾說,Yuin 土地上的傷痕累累的樹木也遭到了破壞。他擔心古拉加和比阿芒加國家公園的眾多遺址可能受到損壞,無論是被大火燒燬還是被飛機投下的水撲滅。這些遺址包括有數千年曆史的石砌遺址。

火災可能燒燬了許多文化改造過的樹木。但考古學家還擔心,煙塵可能會使倖免於直接火災的雕刻和彩繪巖畫窒息。阿德萊德弗林德斯大學的考古學家愛麗絲·戈爾曼說,在 2003 年維多利亞州高山地區發生叢林大火之後,煙塵是對原住民遺址造成損害的最常見原因。她說,即使是那些看起來更堅固的遺址,例如挖掘出石器並散落在地面的採石場,也可能因火災和輻射熱而遭到破壞。

戈爾曼還警告說,火災發生後,遺址進一步受損的風險很大,因為參與清理工作的人們並不總是意識到那裡存在遺產遺址。查爾克知道 Wingelo 附近有四棵文化改造過的樹木被燒燬;其中一些樹木隨後因被認為不安全而被推倒。

一線希望

黃金海岸格里菲斯大學研究巖畫的保羅·塔孔說,然而,極端火災可能已經開闢了人們難以進入的茂密植被區域,有可能揭示重要的未記錄的遺址。儘管他非常擔心悉尼西部蔓延的焦黑的大藍山世界遺產區的巖畫。

本月早些時候席捲維多利亞州西南部布吉比姆文化景觀的火災,不像其他火災那麼強烈,並沒有損壞 Gunditjmara 人民為捕獲鰻魚而雕刻在岩石中的有6000年曆史的渠道和水池。但羅伯茨說,大火確實揭示了古代系統以前不為人知的部分。“這些火災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是,我們現在可以進入這些區域,並識別新的遺址。”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0 年 1 月 23 日首次發表。

John Pickrell is a journalist based in Sydney, Australia. He is author of the books Weird Dinosaurs and Flying Dinosaurs.

More by John Pickrell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