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全球人類基因改造峰會探討倫理界限

美國、中國和英國的科學院聯合組織了本次會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場關於人類基因組編輯倫理的大型國際會議即將開始——研究人員很想知道人們對不同態度的認知將如何展開。

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病毒學家、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的主席大衛·巴爾的摩表示,“我們希望瞭解全球的總體態度”。會議將於12月1日至3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行。

此次會議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聯合組織,預計將吸引來自包括印度、瑞典和奈及利亞在內的2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基因組編輯工具 CRISPR–Cas9 的普及,它利用細菌酶在精確的位置切割基因組以破壞或修復麻煩的基因,已經引發了一場倫理辯論——許多人認為現在是進行國際討論的成熟時機。

一月份,巴爾的摩和一小群科學家在加利福尼亞州納帕市舉行會議,討論有關基因組編輯的問題,包括有傳言說研究人員已經編輯了人類胚胎。一些人認為編輯任何生殖細胞都存在爭議,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會傳遞給後代。4月份,中國研究人員宣佈他們已經編輯了人類胚胎,儘管他們特意使用了無法導致活產的無活性胚胎,這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內在的國際性
隨後,巴爾的摩和他的同事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拉爾夫·西塞羅提出了舉辦國際峰會的想法。“每個人都知道,任何人的任何行動都必須是內在的國際性的,”西塞羅說。“在許多國家,都有強大的力量可以使用這項新技術。”

北京大學的植物生物學家、將在會議上代表中國科學院的許智宏很想知道,人們對不同態度的認知(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是否真實。“我相信,這是一個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認真共同考慮的問題,”他說。

西塞羅希望這次會議能夠闡明各國在基因組編輯方面的科學、倫理和文化差異,甚至可能促成對未決科學問題、研究重點和倫理準則的國際共識的開端。

但西塞羅提醒說,這樣的共識僅僅是更廣泛討論的開始。最終,醫療保健行業、疾病遊說團體、公眾以及許多相關國家的政府都需要參與決策。“儘管我們為這次會議投入了大量工作,”西塞羅說,“這實際上只是邁出的第一大步。”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11月30日首次發表

Sara Reardon is a freelance biomedical journalist based in Bozeman, Mont. She is a former staff reporter at Nature, New Scientist and Science and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More by Sara Reard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