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線清潔魚是具有創業精神的魚類。這種微小而閃亮的物種在珊瑚礁中安家落戶,在那裡它們以客戶魚身上的寄生蟲為食,其中一些客戶魚體型龐大且飢餓。這是一項危險的業務,需要完美的社交技巧。難怪,根據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這些魚可以透過面部識別其他個體——甚至可以識別出自己。在魚缸裡放了一週鏡子後,清潔魚似乎能夠在照片中認出自己。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識別表明魚類具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有爭議的解釋。
“魚類比之前認為的要聰明得多,”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的比較認知科學家幸田正典說。2019年,他的團隊發表了首個證據,表明魚類可以在鏡子中認出自己。在那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清潔魚的喉嚨上放了一個類似寄生蟲的標記;當魚看到自己的倒影時,它們會在岩石上摩擦自己以去除斑點。
加拿大皇家山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阿蘭·莫林說,“每一種可以想象到的生物”都接受過類似的測試,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黑猩猩和猩猩通過了測試,但大多數其他動物都失敗了——可能是因為這項任務與許多物種的自然行為不符。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那麼,是什麼樣的心理技能讓清潔魚獲得成功呢?幸田的團隊測試了熟悉鏡子的魚是否可以在靜止影像中認出自己的臉。每條魚檢查了四張照片:一張是它自己的照片,一張是不熟悉的清潔魚的照片,一張是它自己的臉放在陌生魚身上的照片,以及一張是它自己的身體放在陌生魚的臉上的照片。清潔魚對那些有陌生人臉的照片表現出攻擊性,但對自己的照片則沒有。如果帶有它們臉的照片上有類似寄生蟲的標記,它們會試圖從自己的真實身體上刮掉它。
在幸田看來,這種反應表明這些魚具有“私人的自我意識”,或者對自身有心理影像的理解。然而,莫林不同意標記測試可以揭示這種認知能力。他說,在照片中,“你看不到你的想法。你看不到你的情緒。你看到的是你的身體,”他補充說,將這種行為與魚的內在世界聯絡起來是基於許多未經證實的假設。
不過,劍橋大學海洋行為生態學家凱蒂·鄧克利說,研究結果確實表明這些魚具有“靈活調整其行為的能力”,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鑑於它們的生活依賴於客戶服務,她說,面部識別技能是有道理的。
這樣的實驗可以揭示對另一個存在對世界看法的洞察。作者計劃測試其他海洋生物,並探索自我意識對於沒有語言的生物可能意味著什麼。但就目前而言,魚類的心智仍然是不可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