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冰川一直是激烈辯論的主題,人們越來越擔心冰川融化可能會危及依賴“第三極”地下水的南亞大片地區。
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利用衛星資料和有限的地面測量來提高他們對冰川命運的理解,但受限於該地區極端的地形和政治障礙。
出現的情況很複雜,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冰層差異很大。研究表明,在巴基斯坦-中國邊境的喀喇崑崙山脈,冰川是穩定的或正在積累。但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青藏高原,它們似乎正在萎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情報機構委託美國國家科學院釋出的一份新報告也支援這一觀點,該報告探討了第三極冰川變化對南亞淡水供應和政治關係的可能影響。
但是,該分析為正在進行的喜馬拉雅-興都庫什山脈氣候變化研究增添了另一個難題,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冰川徑流的變化不太可能對下游的水供應產生重大影響。
相反,該報告認為,亞洲強季風的變化、融雪增加、對地下水的依賴日益增加、人口趨勢和經濟增長將對淡水的可用性產生更強大的影響。
它敦促各國政府更好地管理現有水資源並改善衛生條件,以應對未來南亞水供應(包括氣候變化)的壓力。
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社會變革
“社會變革將至少與冰川對河流流量的貢獻變化以及水資源管理一樣重要,”撰寫該報告的委員會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資源經濟學名譽教授亨利·沃克斯說。
“情況很複雜。它不能用簡單的答案來解釋,”他說。這種複雜性始於喜馬拉雅冰川狀況的東西方分歧。
該地區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冰川,由亞洲夏季季風期間降落的雪補給,隨著該地區變暖,其退縮速度正在加快——儘管並不比世界其他地區的冰川快。
報告稱,西喜馬拉雅山的冰川依賴於歐洲西風帶來的冬季降雪,是穩定的。一些甚至可能在前進。
但是,關於冰川積累和融化的可用資料有限,再加上該地區地形差異很大,因此很難預測喜馬拉雅冰川在未來幾十年內的表現。
乾旱和季風加速加劇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的其他影響,以及社會和經濟變化,似乎比冰川退縮更有可能影響該地區主要水系統(包括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淡水供應。
例如,在恆河,有證據表明,地下水的“大規模和廣泛的超採”將比冰川融化更早、更大地影響水供應,該報告稱。預計灌溉用水的地下水開採量增加,最終可能會消耗11月至3月期間河流的全部流量。
但是,報告稱,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氣溶膠和黑碳造成的氣候變化也可能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導致年度季風和季節性融雪的時間和強度發生變化。
“有幾個理由認為,氣候變化將使旱季更加乾燥,並增加洪水事件的風險,”自然保護協會高階科學家、撰寫該報告的委員會成員羅伯特·麥克唐納說。“我們試圖說,‘看,氣候變化即將來臨——你最好適應。’”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