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走在住宅街上,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瞥視著你經過的房屋裡燈火通明的窗戶。當你窺視內部時,你會評估住戶的選擇:一棟房子裡是紅木躺椅,帶有弧形扶手,另一棟房子裡是光滑的皮沙發和極簡主義繪畫。
每個人的審美趣味似乎都截然不同,但這種看法掩蓋了大量共同的偏好。我們在維也納大學的團隊,以及其他研究者,一直在努力解開人們對物體的情感反應背後的模式和原則。儘管趨勢驅動著某些設計決策,但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心智的基本屬性,這些屬性始終決定著人們傾向於喜歡和不喜歡哪些產品。心理學家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解釋你最初是如何選擇你的物品的。他們也可以開始解讀為什麼你在某些購買品失去最初的光彩很久之後仍然喜愛它們,而另一些則最終進了垃圾桶。
我們的偏好不僅是可預測的,而且也是靈活的。透過簡單的操作,研究人員可以在幾分鐘內觀察到你修改你的審美判斷。這個基本思想出現在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當時已故心理學家羅伯特·B·扎榮茨(Robert B. Zajonc),時任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教授,提出了單純曝光效應:反覆看到某物——無論是沙發、汽車還是咖啡壺——都會提升其吸引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重複也會帶來厭倦,因此我們欣賞新的或不同的設計。我們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對物體外觀的興趣,即使我們曾經認為外觀就是一切。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又大又圓
產品設計師長期以來一直想知道哪些視覺特徵具有吸引我們或讓我們避之不及的力量。探索這個問題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一些可以作為起點的指南。例如,他們發現人們更喜歡大型物體而不是小型物體,儘管沒有人完全確定原因。人們也傾向於選擇圓形而不是尖銳的形狀。在 2006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神經科學家摩西·巴爾(Moshe Bar)和梅塔爾·內塔(Maital Neta),當時都在哈佛醫學院工作,報告說大多數消費者更喜歡弧形沙發和手錶,而不是那些稜角分明的設計。一年後,他們提出了一個解釋。他們觀察到,與圓形形狀相比,尖銳的形狀更能啟用大腦恐懼中心——杏仁核——的神經元,這可能是因為荊棘和刀具等稜角分明的物體會發出危險訊號 [參見艾米麗·安特斯(Emily Anthes)的文章《圍繞心智構建》;《大眾科學·思維》,2009 年 4 月/5 月]。
人類也被對稱性所吸引。古代中國陶器和 20 世紀的西方繪畫都展現出對稱的形狀和圖案。眾所周知,人們更喜歡對稱的面孔,其形狀可能暗示著良好的健康和生殖能力。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雅各布森(Thomas Jacobsen)及其同事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中,他們發現對稱性是志願者在評估基本形狀或抽象圖案時,對美感判斷的最強預測指標。
其他因素,例如物體的複雜性,可以增強視覺吸引力。我們通常發現複雜的東西比簡單的東西更漂亮,複雜性被定義為構成圖片或形狀的各個元素的數量。在 2009 年的一項研究中,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的心理學家巴勃羅·P·L·蒂尼奧(Pablo P. L. Tinio)和我記錄了對稱性和複雜性是如何影響人們對美感的判斷的。我們要求維也納大學的 16 名心理學學生評估 160 種二維黑白設計的吸引力,這些設計分為四類:複雜對稱、複雜非對稱、簡單對稱和簡單非對稱。證實了先前關於對稱性和複雜性的研究,複雜對稱的圖案被評為最漂亮。簡單對稱的圖案獲得了第二高的評分,這表明對稱性對我們對美感的印象比複雜性更重要。結果還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結合對稱性和複雜性比單獨使用任何一個因素都能獲得更高的美感評分。
舒適區
影響我們審美判斷的一個更微妙的因素是我們對原型之美的根深蒂固的欣賞,原型通常被定義為該產品或物品的所有示例的統計平均值。因為原型類似於該型別的許多不同示例,所以即使它實際上是新的,我們也覺得它很熟悉。因此,人們會被“平均”面孔所吸引——這些面孔是透過數學方式組合,例如,幾十張面孔而產生的,使鼻子、嘴巴和眼睛的比例,以及這些特徵之間的距離,與樣本的平均值相匹配。研究還表明,我們傾向於喜歡一般的審美規範,包括它在傢俱、藝術品甚至毫無意義的點狀圖案中的外觀。
一些研究人員推測,與對稱的面孔一樣,原型令人愉悅是因為它們沒有明顯的缺陷——這是我們偏愛看起來健康的人和動物的延伸。但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更典型的面孔或物體更容易識別,提供了一種效率優勢,可能會刺激大腦的獎勵中心。在 2001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皮奧特·溫克爾曼(Piotr Winkielman)和芝加哥大學的約翰·T·卡西奧波(John T. Cacioppo)向 16 名志願者展示了 20 張物品的黑白圖畫,例如馬、狗、鳥、房子或飛機,他們對這些物品進行了處理,使其更易於或不易於識別。與此同時,受試者評價了他們對影像的喜愛程度。為了測量參與者的情緒反應,研究人員使用肌電圖記錄了觀看者面部肌肉的活動。溫克爾曼和卡西奧波發現,物體越容易識別,參與者就越喜歡它——並且他們在用於笑的面部肌肉中記錄到的活動也越多。結果表明,易於識別是受歡迎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原型的力量可能取決於背景,因為形狀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在 2010 年的一項研究中,溫克爾曼和他的同事調查了原型是否可能讓人感到舒適,他們操縱了 16 名大學生的情緒。他們讓一部分學生談論快樂的經歷,從而讓他們心情愉快,而讓另一部分學生回憶悲傷的事件,從而讓他們處於更莊嚴的狀態。研究人員推斷,如果熟悉感能提供舒適感和安全感,那麼當某人情緒低落時,它應該特別有吸引力。溫克爾曼的小組向受試者展示了 14 種隨機點狀圖案,所有圖案都是原型的變體,然後是第二組圖案,其中一些他們見過,一些他們沒見過,包括原型。在每種情況下,參與者都對他們對圖案的喜愛程度進行了評分。
悲傷的人更喜歡他們以前見過的影像以及原型,並對它們微笑。但快樂的人反應不同:他們既不喜歡他們認出的圖案,也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反應。他們對原型圖案也沒有特別的興趣。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當一個人的情緒發出不安全環境的訊號時,熟悉的形狀會提供安慰或安全感。由於快樂的人不渴望這種舒適感,因此這些久經考驗的設計似乎比漂亮更平庸。
舊中有新
但你不需要非常快樂才能喜歡一點新奇感。2003 年,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形式理論教授保羅·海克特(Paul Hekkert)領導的一個團隊報告說,他們要求三組志願者(共 79 人)評估各種電動砂光機、茶壺、電話和汽車的設計,評估其原創性和美觀性,以及它們看起來有多典型。參與者將最傳統的模型評為最不具吸引力,而對形狀非常不尋常以至於其用途不明的物體的反應略微熱情一些。最高分給了那些將原創性與經典形式相結合的設計——例如,具有一個不尋常特徵的原型。換句話說,最受歡迎的產品看起來既創新又保留了已知感,美國設計師雷蒙德·洛伊(Raymond Loewy)稱之為“最先進但可接受”的原則。
產品設計師可能會憑直覺將久經考驗的與新的結合起來。例如,汽車製造商通常會嘗試保持某些設計連續性,以達到品牌識別的目的。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品牌甚至會獲得可識別的“情緒”:當前款阿斯頓·馬丁 DB7 的設計師保留了 20 世紀 60 年代經典詹姆斯·邦德汽車的頑皮表情。但製造商也會在設計中新增一些複雜性,以避免買家感到厭倦——例如,阿斯頓·馬丁和新款寶馬 7 系的眼睛狀前燈更逼真,配有瞳孔和虹膜。
一個人在特定產品中喜歡多少新穎性——或者一個人對設計感到厭煩的程度——可能取決於他對產品的瞭解程度。專家比非專業人士更能接受更多的原創性。海克特和他的同事們已經表明,那些對汽車瞭解很多的人往往更喜歡非常原創的設計。車型越創新,專家就認為它越漂亮。對藝術鑑賞家的類似研究表明,與業餘愛好者相比,專業知識使人們更喜歡更抽象或概念性的繪畫、雕塑和素描。專家似乎更容易感到厭煩。
我們推斷,專家效應可能主要源於反覆看到和評估某一類物品。在 2005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德國班貝格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斯-克里斯蒂安·卡本(Claus-Christian Carbon)和我發現了一些證據,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多次評估特定產品會增加對更新穎、更具創新性的例項的喜愛。我們向 32 人展示了 9 張汽車內飾圖,代表了一系列經典和創新設計。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要求觀看者在 1 到 7 的範圍內評價他們對內飾的喜愛程度以及它看起來有多創新。為了模擬重複曝光,一半的受試者又看了 25 次每張圖,每次都判斷它在多大程度上讓人聯想到不同的形容詞——例如,令人厭惡、或令人愉快、奢華、時尚或華麗。與此同時,另一組參與者休息一下,轉而回答有關地理的無關問題。然後,我們再次詢問每個人他們對每種設計的喜愛程度。
在第一輪評分中,我們看到更經典的內飾最受歡迎,這一發現與我們之前的工作一致。當我們要求受試者第二次評價圖片時,那些之前只看過每種內飾一次的人堅持了他們的最初印象。相比之下,那些厭倦了看圖的人將他們的偏好轉向了更具創新性的內飾。經典形式失去了它們的吸引力。這種效應發生得相當快——僅在曝光約 20 分鐘後就發生了。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些發現表明,訊息靈通的買家應該在承諾購買之前花一些時間瞭解產品——也許可以多次試駕新車或穿著新鞋走動走動。即使是對某件物品的相對較短的體驗也可能比你的最初反應更能反映你的長期偏好,並且額外投入的時間實際上可能會讓你將目光轉向更具創新性和趣味性的產品。對於設計師而言,他們可能希望專注於為消費者將長期擁有的那些主要購買品新增獨特的功能。
失望的氣味
經驗不僅影響我們對新奇感的渴望,也影響我們對複雜性的喜愛。在我們 2009 年的研究中,蒂尼奧和我還發現,過度暴露於複雜性——在本例中,觀看詳細的黑白設計——會產生對比效應。在反覆暴露於複雜圖案之後,參與者認為簡單的圖案更漂亮;同樣,大量暴露於簡單圖案使人們偏愛複雜性,使其成為他們判斷吸引力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對稱性被證明能夠抵抗重複——參與者始終喜歡對稱的設計。
長期經驗的影響不僅限於我們看到事物的方式。與設計師——以及大多數科學研究——的主要關注點相反,外觀並不總是最重要的。在 2010 年的一項研究中,海克特和代爾夫特的心理學家安娜·芬科(Anna Fenko)和亨德里克·N·J·席弗斯坦(Hendrik N. J. Schifferstein)要求 243 名研究生報告他們最近購買的產品的體驗——例如,一雙鞋子、一臺印表機或一臺咖啡機——在購買時以及在擁有的第一週、第一個月和第一年之後。學生們報告了他們的每種感官對他們與產品的互動貢獻有多大。
調查人員對 93 種不同的產品進行平均後發現,物體的視覺衝擊力在購買時最強。然而,在使用該產品一個月後,觸控它的感覺變得比它的外觀更重要,而在一年後,產品的外觀、感覺和聲音的價值相當。“為了避免消費者的失望,”作者總結道,“零售商應該考慮在購買階段展示產品的非視覺特性(電腦滑鼠的手感、咖啡機發出的噪音等等)的方法。”當然,不同感官的作用因產品而異——一年後,聽覺在高科技產品中占主導地位,而對於鞋子來說,它們的感覺和外觀同樣重要。
對我們審美判斷的眾多影響因素似乎使我們難以預測我們最終對購買的產品的滿意度。但研究為消費者提供了簡單的指導方針。例如,當我們決定是否購買某物時,我們應該考慮它的感覺、聲音甚至氣味。我們應該考慮我們當時的心情:它是否影響了我們選擇老式外觀而不是現代外觀?
如果潛在的購買涉及我們計劃長期擁有的產品,我們也可能會稍微堅持一下。並且在為朋友購買時,請記住,如果你的朋友的專業知識與你自己的專業知識大相徑庭,那麼你的朋友可能喜歡比你更具創新性或更不具創新性的物品。因此,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在偷偷打量鄰居的裝飾——並想知道其中擺放的特定物品時——請記住,與老話說的不同,品味是可以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