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驚魂

一項無情的實驗揭示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對任何聲音都無動於衷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有些人一有動靜就醒,而另一些人每天早上鬧鐘響了都還在睡。根據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你是否能對噪音充耳不聞,很大程度上與你睡眠時產生的大腦腦電波有關。對於失眠症患者來說,好訊息是:將來或許有可能透過控制這些腦電波來確保一夜好眠。

先前的研究表明,當人們睡覺時,丘腦——一種連線高階思維區域與外界視覺和聲音的大腦結構——會產生短暫的高頻腦電波,稱為睡眠紡錘波。科學家推測,這些紡錘波在睡眠期間會遮蔽環境聲音。為了找出答案,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睡眠醫學部門主管傑弗裡·埃倫博根和他的同事們邀請了 12 位健康人士在他的睡眠實驗室裡住了三個晚上。第一個晚上,研究人員在受試者在安靜的房間裡單獨睡覺時測量了紡錘波活動。第二和第三個晚上,研究人員無情地用常見的噪音錄音(如衝馬桶、電話鈴聲和人們的談話聲)轟炸每位打盹的參與者,每次噪音都從低音量開始,並逐漸加大音量,直到受試者從睡夢中醒來。然後,當這個人再次入睡後,他們重複了這個過程。

埃倫博根解釋說,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擁有的紡錘波越多,他們在面對聲音時就越有可能保持睡眠狀態”。與第一個晚上紡錘波產生較少的受試者相比,那些產生大量紡錘波的受試者必須受到更響亮的聲音轟炸才能醒來。由於紡錘波的產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因此這項發現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老年人經常抱怨睡眠質量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未來的研究中,埃倫博根計劃探索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產生更多的紡錘波。最終,他希望找到能夠促進自然紡錘波產生並誘導更好睡眠的藥物或裝置。“考慮到我們的耳朵整夜都是張開的,我們的大腦能夠至少阻擋一些聲音的能力確實令人驚歎,”他說。

梅琳達·溫納·莫耶是《大眾科學》的特約編輯,也是《如何培養不混蛋的孩子:從幼兒到青少年,基於科學的更好育兒策略》(G. P. Putnam’s Sons,2021 年)一書的作者。她在 2021 年 9 月刊中撰寫了關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響女性的原因。

更多作者文章:梅琳達·溫納·莫耶
SA Mind 第 21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 “夜間驚魂” 為題發表在 SA Mind 第 21 卷第 5 期 (), p. 8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0-8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