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世界各國領導人將齊聚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這是為了透過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孤注一擲地化解氣候緊急狀況。 達到這個水平仍然會帶來猛烈的風暴、嚴重的洪水、嚴重的乾旱和成問題的海平面上升,但這將避免更嚴重的後果。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近 1.1 攝氏度。
對排放如何影響氣溫的清晰理解表明,現在仍有時間達成政治協議、經濟轉型和公眾支援,以大幅削減排放、限制氣溫上升和限制破壞。如果各國現在進行深度減排,就可以避免 1.5 度的上限。截至 7 月 30 日,簽署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的 191 個國家承諾減排,這將允許到 2100 年升溫 2.7 度,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負責協調《巴黎協定》持續承諾的機構)9 月份釋出的一份報告的結論。COP26 會議的任務是消除差距。以下是需要發生的事情。
第一步是消除公眾、媒體和政策制定者不清楚的一箇舊觀念——即使人類在一夜之間停止排放二氧化碳,氣候系統的慣性也會在未來許多年內繼續升高溫度。 因為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氣中持續存在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所以論點是,即使濃度停止上升,溫度也會繼續上升,因為吸熱機制已經到位。換句話說,一定程度的未來變暖已經“融入”系統中,因此現在避免 1.5 度閾值已經為時已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科學家至少在十年前就否定了這個想法。氣候模型始終如一地表明,不會發生“已承諾”(已融入)的變暖。 一旦二氧化碳排放停止上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就會趨於平穩並開始緩慢下降,因為海洋、土壤和植被會像往常一樣繼續吸收二氧化碳。 溫度不會進一步升高。 它也不會下降,因為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會進行調整並達到平衡。 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主任喬裡·羅傑利 (Joeri Rogelj) 表示,最終效果是“溫度不會上升或下降”。 好訊息是,如果各國能夠大幅且快速地削減排放,就可以將升溫控制在 1.5 度以內。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內斯 (Amanda Montañez);來源:IPCC,2018 年:《全球升溫 1.5°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關於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全球升溫 1.5°C 的影響以及相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特別報告,背景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全球對策》,由 V. Masson-Delmotte 等人編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為了避免那個閾值,從現在到未來,世界只能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這個量被稱為碳預算。 2019 年,即 COVID 疫情抑制全球經濟的前一年,全球排放了約 420 億噸二氧化碳——與 2018 年的水平相似,也與 2021 年的情況相似。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8 月份釋出的綜合報告《2021 年氣候變化:物理科學基礎》中的中等情景顯示,再排放 5000 億噸二氧化碳將使全球氣溫升高 1.5 度。 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各國大約還有 11 年的時間,即 2032 年,才會耗盡預算。
然而,如果各國很快大幅減少排放,這個閾值就會進一步推遲到未來。 現在實施積極的政策可以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希望來防止災難。 在 2018 年的一份報告中,IPCC 表示,世界必須在 2050 年之前實現淨零碳排放,才能將升溫控制在 1.5 度以內。 聯合國 9 月份的報告稱,為了走上這條軌道,各國必須在 2030 年之前將排放量減半。 每延遲一年,世界就離懸崖邊緣更近一步。 “我們不是要達到溫度目標,”羅傑利說,他還是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學者,也是 2021 年 IPCC 報告的主要作者。 “我們正在努力盡可能遠離邊緣。”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內斯 (Amanda Montañez);來源:《2021 年氣候變化:物理科學基礎:決策者摘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劍橋大學出版社(印刷中)
風險程度
如果各國未能達到目標,氣溫上升超過 1.5 度,那麼立即持續減排以保持在 2.0 度變暖以下仍然至關重要,科學家表示,在這個水平上,影響將變得更加可怕,社會將難以應對。 為了避免那個閾值,根據 IPCC 8 月份的報告,世界只能再排放 13500 億噸二氧化碳。 按照每年 420 億噸的排放量,這種情況將在 2052 年發生。 同樣,如果各國很快大幅減少排放,這個日期也會推遲。
如果各國在本十年不大幅減排,那麼隨後需要進行的減排以將氣溫上升限制在 2.0 度以內將更加困難。“每過去一年,都會對未來所需的減排造成巨大的懲罰,”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 CSIRO 的首席研究科學家、2021 年 IPCC 報告的主要作者 Josep Canadell 說。
羅傑利說,同樣重要的是要理解,超過 1.5 度的每增加十分之一度的變暖都會給更多的生態系統和更多的人,特別是最脆弱的人群帶來更大的破壞性天氣、海平面上升和其他災難的風險。 他將風險增加比作從今天可能是一米高的平臺上跳下來:健康的成年人可能會安全著地而不會受傷,但小孩和老人會受傷。 每增加十分之一度,平臺就會升高。 “在兩米的高度,”羅傑利說,“更多的人可能會受傷。在一定的高度,每個人都會受到嚴重傷害。”
IPCC 的碳預算分析包括一個不確定性度量——大約上下 15%。 中等情景意味著,如果各國將未來排放量限制在 5000 億噸,則有 50% 的機會將升溫控制在 1.5 度以內。 IPCC 表示,為了將機率提高到 83%,預算將降至 3000 億噸。 如果各國繼續燒燬雨林,數字將更加緊張,因為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將會減少。 各國還必須考慮社會因素,例如確保將減排帶來的任何經濟挑戰公平地分攤給公民。
當然,如果世界僅略微減少排放,並且永遠無法實現淨零排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繼續增加,溫度將繼續升高,”麻省理工學院環境研究和大氣化學教授蘇珊·所羅門 (Susan Solomon) 說,她曾為許多氣候變化報告做出貢獻。
人類滯後
在 COP26 之前的對話中,各國將嘗試互相鼓勵,承諾進一步減排,重點是二氧化碳。 但大氣還受到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他溫室氣體、海冰消失等氣候反饋以及氣溶膠(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小汙染顆粒)的影響。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但甲烷排放量增加,其他反饋變得更強,世界將在 2032 年之前升溫 1.5 度,在 2052 年之前升溫 2.0 度。 IPCC 情景包括來自這些因素的一些額外變暖。 它們不包括任何所謂的透過機器從空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負排放,因為這些系統的經濟可行性太不確定,Canadell 說。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內斯 (Amanda Montañez);來源:《2021 年氣候變化:物理科學基礎:決策者摘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劍橋大學出版社(印刷中)
聯合國報告使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其他溫室氣體,稱為二氧化碳當量——代表二氧化碳以及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氫氟碳化合物等其他氣體造成的變暖量。 但其分析與 IPCC 的分析類似。 聯合國報告稱,截至 7 月 30 日,簽署《巴黎協定》的 191 個國家中有 113 個國家已經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減排承諾。 根據最新的承諾,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實際上將比 2019 年高 5.0%——而不是更低——這是 IPCC 使用的中等情景。 該報告指出,自 2015 年以來發布修訂目標的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到 2030 年的排放量確實將低於 2019 年,因此全球淨增長將來自那些沒有改進其原始承諾的國家和從未做出承諾的國家。
聯合國報告稱,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 2030 年,世界將用完 89% 的剩餘 1.5 度預算和 39% 的 2.0 度預算。 10 月 25 日,在 COP26 開始前一週,秘書處將統計自 7 月 30 日以來收到的任何其他國家更新。 焦點將集中在 G20 國家——19 個國家加上歐盟,它們共同佔世界生產總值的約 90%。 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各國長期氣候戰略的高階研究員塔琳·弗蘭森 (Taryn Fransen) 表示,G20 國家約佔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三。 她渴望聽到各國如何履行其承諾,即國家自主貢獻 (NDC)。 弗蘭森說,淨零目標很重要,“但每個國家都必須真正實現目標。”
為了實現目標,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一些科學家開始使用舊的氣候變化語言來強調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羅門說,融入的變暖因素“是人類基礎設施”。 如果各國讓現有的燃煤電廠、天然氣設施、交通系統、工業綜合體和建築物達到其自然壽命,它們就會承諾一定程度的額外變暖。 她指出,停止氣溫上升也存在滯後時間,“人類行動的滯後——人們對問題反應遲緩”。 牛津大學行星氣候動力學小組負責人雷蒙德·皮埃爾洪伯特 (Raymond Pierrehumbert) 表示,實際問題是:世界能以多快的速度從全球經濟中清除溫室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