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充分證據表明迷幻藥可以改變你的政治或宗教信仰

資料的平衡不支援這種觀點,否則聲稱可能導致危言聳聽

裸蓋菇。

迷幻藥是精神活性物質,歷史上既誇大了其益處,也引起了危言聳聽。與大多數引發極端觀點的議題一樣,科學資料提供了一個更實際的視角。有時,科學資料需要進一步澄清。我們正在回應 Eddie Jacobs 於 2020 年 10 月 11 日發表的一篇題為“如果藥丸可以改變你的政治或宗教信仰會怎樣?”的引人深思的評論文章。有些人可能會錯誤地從這篇文章中得出一種不切實際的印象,即科學資料不支援這種印象。我們擔心這可能會導致危言聳聽的反應。

Jacobs 的文章提出了關於新興研究的倫理問題,這些研究表明迷幻藥可能是有效的精神病治療方法。具體而言,令人擔憂的是,迷幻療法可能會將患者的政治信仰“沿著政治光譜向一個方向”轉變,或者“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我們同意,與任何新興的醫療治療一樣,迷幻療法引發了重要的倫理考量;然而,我們認為,標題中暗示的可能性——迷幻藥會促使政治和宗教信仰或派別發生重大改變——並沒有得到當前科學資料的支援。

需要明確的是,Jacobs 沒有提到派別,但我們認為讀者可能會合理地得出這種解讀。我們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人們因迷幻藥治療而改變政治或宗教派別,並且目前關於其他型別信仰改變的證據也很薄弱。下面,我們將討論原文中提到的三項主要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對政治信仰的擔憂主要基於一項關於使用裸蓋菇素治療抑鬱症的小型初步研究的證據。該研究顯示,在七個人中,從基線到服用裸蓋菇素後一週,“威權主義”測量指標的平均值有所降低。威權主義,正如這裡使用五個從量表原始版本中縮減的問題來操作的那樣,可能並不完全符合特定的政黨。例如,許多人可能會不同意量表專案“即使特定法律是錯誤的,也應始終遵守法律”,而與政治派別無關。

同樣不清楚的是,威權主義的減少(或自由主義或社會/道德自由主義的增加,量表譜的另一端)是否與當前的政治派別有關。有大量左翼和右翼威權政府的歷史例子(例如,分別是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此外,在美國這樣的國家,主要的左翼和右翼政黨通常都沒有普遍傾向於個人自由或國家控制。沿著這個連續統一體採取的立場高度依賴於主題(例如,商業監管、墮胎、槍支管制、對性行為的社會約束)。事實上,相關量表的開發者更願意不使用“自由主義”一詞來指代該量表,因為該術語在美國具有超出該量表測量範圍的政治含義。

除了將威權主義對映到當前政黨的理論問題之外,這項研究還存在統計學上的擔憂。關於威權主義降低的發現勉強達到了顯著性閾值——並且使用的是單尾 t 檢驗。與更常見的雙尾檢驗相比,單尾檢驗為實現顯著性提供了更低的標準。尚不清楚使用雙尾檢驗是否會使這種降低變得顯著。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效果都沒有持續。在 7-12 個月的隨訪中,即使按照單尾檢驗的較低標準,這種降低也不顯著。

Jacobs 的文章提到了另一項關於政治信仰的研究,一項 1971 年的研究,探討了 LSD 增加自由主義之間的關聯。這項研究比較了三組人:1) 作為醫療治療服用 LSD 的人,2) 自己服用 LSD 的人,以及 3) 未使用 LSD 的人。只有那些自己服用 LSD 的人表示,與未服用 LSD 的人相比,他們更支援“個人自由”和“外交政策自由主義”等政策。

那些願意在醫療治療之外服用 LSD 的人可能已經受到當時鼓勵這些信仰的自由主義嬉皮士運動的更大影響(Jacobs 指出這是相關資料而不是因果資料)。重要的是,在這項研究中,接受醫療治療的 LSD 患者與未服用 LSD 的患者的政治信仰之間沒有發現差異。因此,這項研究實際上表明,醫療迷幻療法不會改變政治信仰!

在宗教信仰方面,Jacobs 的文章指出,人們對信仰改變的擔憂是基於我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組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這項調查專門招募了在研究環境之外服用迷幻藥後有“與上帝相遇體驗”的個人。在迷幻藥療程中獲得這種體驗之前,有 21% 的人在回顧性上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而在體驗之後只有 8% 的人如此認為。這種下降伴隨著對主要宗教認同的減少,以及對精神型別自我認同的增加。

但至關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絕不代表普通大眾,因為研究中僅包括報告遇到“上帝”或類似現象的人。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樣本,這些人報告了一種特殊的體驗或對體驗的解釋。該研究無法提供人口比率的估計。當然,宗教型別的信仰改變在這個樣本中會被大大誇大,因此,根據這些資料,從迷幻療法中得出關於信仰改變的普遍結論是不合適的。

最後,這篇文章引用了在臨床條件下迷幻藥平均會增加一種稱為對體驗開放性的性格特徵的觀察結果,這是我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組首次報告的發現 ,現在已被其他人重複。與政治和宗教影響不同,這種現象似乎更可靠。然而,雖然迷幻藥可能在透過短期臨床程式促使性格特徵發生變化的能力方面是獨一無二的,但它們並不是唯一可以引起性格特徵變化的臨床干預措施。一項對 200 多項已發表研究進行的大型薈萃分析, بررسی精神病治療對性格特徵的影響,發現性格確實發生了改變。

無論干預措施是心理療法還是藥物(例如傳統的抗抑鬱藥),這些變化在情緒穩定性特徵的增加方面都達到了中等效應量,類似於觀察到的裸蓋菇素引起的性格開放性增加的效應量。最後,對體驗的開放性與自由主義政治觀點之間的相關性很小,僅佔兩個變數之間關係的約 2%。換句話說,從迷幻藥透過對體驗的開放性到政治信仰改變的途徑,在所有實際用途中,都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來自研究的資料始終至關重要,但我們注意到,在第一作者與數百名裸蓋菇素研究參與者互動的經驗中,他不記得有任何自發宣告政治或宗教派別發生任何方向的改變。

我們的主要觀點是,現有資料並不表明迷幻療法可能會導致宗教或政治信仰的重大改變——當然不會改變政治或宗教派別。有一些證據表明迷幻療法可以促使人們的靈性意識發生改變,但這個術語的定義非常廣泛且多種多樣,它甚至不一定與超自然信仰有關,它可以指諸如一個人的價值觀或聯絡感之類的事情。

與許多幹預措施一樣,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在迷幻體驗後會改變他們的價值觀、態度和/或信仰。這些事件的頻率和程度是未來研究要解決的經驗性問題,但當前資料根本不支援迷幻療法會導致政治或宗教信仰或派別的有意義改變的觀點。

迷幻藥醫學,與任何新療法一樣,無疑會引發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倫理問題。我們研究小組(以及據我們所知其他小組)在迷幻藥試驗中的知情同意程式已經警告說,性格和態度改變是有可能的。當然,如果迷幻藥被批准作為藥物,也應該對患者這樣做。迷幻體驗有時被認為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體驗之一,並且可能被解釋為具有哲學或精神意義,這可能取決於參與者的方向。這些影響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倫理陷阱的機會。

這些和其他挑戰將需要倫理學家的重要貢獻。然而,我們也必須小心地從長遠角度看待任何給定的擔憂,並向公眾和患者傳達現實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根據資料認為,政治或宗教方向或信仰的重大轉變並非與這種治療相關的可能風險之一。作為迷幻藥研究人員,我們認為重要的是對過度熱情和危言聳聽保持警惕。

Matthew W. Johnson, Ph.D.,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is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Psychedelic and Consciousness Research. He has conducte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psychedelics since 2004 and has published numerous studies on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sychedelics as well as their risks. He serves as advisor to several companies regarding the medical development of psychedelics and related compounds. His Twitter feed is @Drug_Researcher.

More by Matthew W. Johnson

David B. Yaden, Ph.D.,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Center for Psychedelic and Consciousness Research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is research includes emotions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ental health. He is now focused on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sychedelics. His Twitter feed is @ExistWell.

More by David B. Yad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