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大眾科學專欄“育兒科學”的一部分。更多資訊,請點選這裡。
幾年前,我和我六歲的女兒一起去看眼科醫生。驗光師不止一次問我:“她為什麼一直皺著眉頭?她為什麼這麼嚴肅?”
我無法知道我的孩子是女孩這件事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驗光師對她的情緒狀態的想法。但我從我對情緒性別化的研究中瞭解到,人們開始期望女性和女孩儘早表現出 nurturing 和積極的表情。另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 16,000 張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以及學校教職員工的年鑑照片。孩子們在八、九歲之前微笑方面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但之後差距開始擴大,女孩比男孩微笑更多。到學生 14 歲時,女孩和男孩之間的差異達到頂峰,女孩比男孩更頻繁、更廣泛地微笑,並且這種對比在成年期仍然保持一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結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意識到與性別角色相關的社會期望。這些期望可能來自同齡人群體,或者由父母、老師,或者在年鑑照片的情況下,攝影師,以隱性和顯性方式強加給他們。人們也可能內化電影和媒體中描繪的性別角色,其中微笑被認為更女性化(微笑的女性被認為更令人愉快和友好),而嚴肅被視為男性氣概的特徵。
在另一項研究中,教師報告了學生的
社會期望棕色皮膚的女性更加順從,並將不順從的黑人女性視為憤怒。作為一名混血女孩,我的孩子很可能會遇到一些這些刻板印象。一項對美國故事書的研究表明,西班牙裔和拉丁裔角色表現出幸福的比例更高,而美國白人角色則有空間表達不滿,這與許多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相符。孩子們在閱讀故事書時可能會收到關於情緒的特定資訊——不僅是性別化的,而且也是特定於文化的。
這些情緒刻板印象對希望幫助孩子發展情商和自主性的父母來說,構成了一種兩難困境。很早的時候,孩子們就學會根據他們從同齡人和照顧者那裡獲得的社會規範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經常壓抑我們的情緒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影響。情緒期望和孩子們隨著時間推移內化的隨口評論會傷害所有孩子,無論性別如何。這些期望可能對他們的自我意識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然而,如果孩子們不符合其所屬群體的行為和規範,他們可能會面臨欺凌。
這麼多問題源於成年人未能接受孩子情緒表達帶來的不適,以及這種不適導致他們為“好女孩”和“好男孩”設定規則。
教導我們的孩子調節情緒並沒有錯。情緒社會化是育兒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並使他們與特定社群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但是,根據孩子的性別和種族來期望不同的事物,並根據我們認為正確的情緒反應來最小化或否定他們的情緒是錯誤的。我們與孩子們談論身體自主權;我們也應該談論情緒自主權,以及他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感受。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與情緒的關係,以及我可能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中認可某些期望。根據心理學家John M. Gottman 的元情緒框架,父母對情緒的態度以及他們接受或拒絕自身某些情緒的方式,會影響他們在孩子身上認可哪些情緒。
許多人在非常具體的情緒規則下長大,並在自己的育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這些規則。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情緒在總體上是可以接受的,他們就更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如果他們認為表達這種情緒的代價太高,他們就不太可能認可。這種代價可能是社會評判、懲罰或排斥的負擔,或者可能是父母因不得不調節自己對情緒的反應而付出的情感代價。
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在與四歲女兒交談時更可能使用情緒語言,而不是與同齡的兒子交談。在該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觀察到女孩和男孩在情緒理解和表達方面沒有差異,但這種情況在研究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透過圍繞情緒的性別化語言的使用,孩子們收到一條資訊,即某些情緒對女孩來說比對男孩來說更可接受,並且女性更多地談論她們的感受。研究還表明,父母可能會以一種鼓勵女孩的情緒表達但阻止男孩的情緒表達的方式做出反應——通常是無意識的。這些暗示可能包括忽視、無視或否定孩子某些情緒:女孩的憤怒和男孩的悲傷。
這麼多問題源於成年人未能接受孩子情緒表達帶來的不適,以及這種不適導致他們為“好女孩”和“好男孩”設定規則。
任何人可能都害怕在公共場合被人評判,並被視為無法控制或管教孩子的壞父母。我們將情緒標記為“好”或“壞”:快樂是好的,憤怒和悲傷是壞的。我們可能會阻止或迴避孩子們表達的任何“壞”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即使是我們不經意的姿勢、面部反應和語調,也可能從小就給孩子們發出訊號,表明哪些情緒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情緒我們應該隱藏或壓抑。
耶魯大學情感智力中心主任 Marc Brackett 提出,父母必須找到他們“最好的自我”,然後才能幫助孩子應對極端情緒。從我的角度來看,更好的方法是停止將某些情緒標記為“極端”,避免圍繞情緒表達設定如此固定的界限,並且不要期望所有孩子都符合相同的模板。
如果我們反思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內化的資訊,我們就可以允許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承受這種“負面”情緒帶來的不適。多年來,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的責任不是永遠保護我的孩子免受悲傷或憤怒的侵擾。孩子們應該知道,這些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感到悲傷、沮喪和憤怒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緒。
教導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並學習應對情緒的策略是鼓勵他們情緒自主性的一種方式。孩子們掌握正確的詞彙以便他們可以為自己和他人命名他們的情緒也很重要。
在拜訪眼科醫生後,我的孩子想知道:“媽媽,我應該微笑嗎?” 我提醒她,她不必假裝微笑。但即使我已經教導她,她不必為任何人調節或壓抑自己的情緒,我仍然焦慮地想知道,別人會如何評判她的不順從,以及這樣做的代價是什麼。我並不是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解決社會中存在的、使性別和種族不平等長期存在和加劇的情緒偏見承擔個人責任。但是,我們都可以反思我們內在的情緒框架並挑戰情緒規範,承認我們可能在執行其中一些武斷的規則,甚至沒有意識到,透過我們的言語和行動。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