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男性多於女性

重男輕女的偏好可能給中國和印度帶來麻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的未來。


懷孕時希望生男孩或女孩是一回事;但採取措施保證你的願望成真則是另一回事。在中國和印度,男女比例失衡,以至於經濟學家預計,到2020年,這兩個國家的適婚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至4000萬。

問題是:為什麼?這不僅僅是歷史上每100名女孩出生105名男孩的出生比例。墮胎和殺嬰,主要是由於中國長期以來每戶只允許生育一個孩子的限制,都發揮了作用。人口失衡促使中國男性,由於國內潛在的新娘數量有限,開始在自己國家的其他地區以及國外尋找妻子。但對於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來說,缺少配偶並不是唯一的擔憂,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佔地球67億人口的24億。

如今在中國,每100名女孩出生119名男孩,而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為每100名女孩出生108.5名男孩。印度最近的全國資料不太全面,但人口普查記錄顯示,2003年每100名女孩出生115名男孩。這與1981年每100名女孩出生104名男孩相比有了大幅躍升。相比之下,美國的平均水平更接近:今年每100名女孩出生105名男孩。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不平衡現象會減緩,因為女性往往比男性長壽,這兩個國家的男女比例在60歲之後會降至大約每100名女性對應106名男性。但對於那些在自己年齡段缺乏結婚前景的年輕男性來說,這些數字並不能帶來安慰。

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政府開始實施“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該政策於1979年首次被採納,作為旨在遏制人口增長的一系列持續措施的一部分,以幫助政府管理該國仍然有限的資源。此舉與中國當局改善醫療保健的嘗試相關,其中包括將行動式超聲波機帶到最偏遠的農村地區,這使婦女能夠提前瞭解胎兒的性別。

人口專家表示,中國人傳統上偏愛兒子,因為他們有潛力在經濟上支援父母、延續家族血脈並主持祭祖,這種情況在兒子提供急需勞力的農村地區尤其如此。這種文化偏好導致許多婦女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如果發現胎兒是女孩,就尋求墮胎,這在中國是合法的。墮胎技術的出現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遺棄女嬰的做法,這種做法在獨生子女政策最初實施時更為普遍。

地方官員現在可以靈活地執行他們認為合適的政策。農村中國人通常可以生育兩個孩子而不是一個;事實上,根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資料,只有大約36%的人口,主要在城市,受到該政策的約束。近年來,這些城市中國人也無視規則,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通常會失去社會福利並支付基於夫婦收入的罰款。

擁有一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的存在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出生前的性別選擇做法,尤其是在關於墮胎和殺嬰的硬性資料稀缺的情況下。

哈佛大學的健康政策專家亞伯拉罕·埃本斯坦檢查了中國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發現夫婦的第一胎的性別比例接近自然性別比例,但隨著一個或多個女兒的出生,性別比例變得越來越失衡。這表明父母重視第一胎,無論性別如何,但如果他們還沒有兒子,則會對以後的孩子進行性別選擇。埃本斯坦說:“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間性別選擇率的急劇上升是導致70%女孩失蹤的原因。”

印度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但那裡的父母顯然也做出了類似的決定,這源於文化上認為女兒是經濟負擔的觀點——主要是因為結婚前需要嫁妝。根據2006年《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印度第二胎和第三胎的性別比例變得越來越傾斜,但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大致為50-50。這種情況導致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今年早些時候譴責每年50萬例印度女胎墮胎事件是“民族恥辱”。歷史上印度存在殺害或遺棄嬰兒的現象,這也可能起作用。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近的一項研究,在美國出生的中國、韓國和印度父母也表現出類似的文化偏見。這在2000年美國對三個孩子中的第三個孩子的人口普查中尤其明顯:如果沒有之前的兒子,男孩的數量比女孩多50%。

埃本斯坦說,現代化通常會導致每個家庭的子女數量減少,但對兒子的偏好並不會下降得那麼快。這在韓國和臺灣等現代化的亞洲國家中很明顯,這兩個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都出現了女孩和男孩出生比例的傾斜。

這些國家最近已經看到性別比例恢復平衡的趨勢,這為中國和印度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希望。例如,韓國在2006年的出生性別比例僅為每100名女孩出生107.4名男孩,而在1990年為每100名女孩出生116.5名男孩。這種逆轉趨勢源於婦女社會和經濟地位的加強,以及父母希望擁有由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組成的完整家庭的願望。

在亞洲以外的國家,重男輕女的偏見並不那麼普遍——至少沒有足夠到促使父母試圖控制新生兒的性別。研究表明,在20世紀後半葉,北美和歐洲的男性對女性的出生性別比例有所下降,儘管一開始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傾斜。政治學家瓦萊麗·哈德森表示,由於天主教信仰,南美國家沒有廣泛的產前性別選擇,而非洲人則珍視女兒的賺錢能力。只有一些其他中亞和東亞國家(如越南)現在的出生性別比例接近中國或印度的水平。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在2007年的一份宣告中表示,越來越多的“光棍”(中國人稱沒有機會結婚的年輕男性)被認為是“隱藏的危險”,將“影響社會穩定”。哈德森還認為,歷史上任何大量“光棍”之後都會出現社會不穩定,例如犯罪增加甚至叛亂,儘管其他社會科學家(如埃本斯坦)仍然不願將這種相似性擴充套件到現代中國或印度。

一個更無可爭議的結果是中國單身漢加入韓國人和其他人,尋找外國妻子,特別是來自越南甚至朝鮮等鄰近亞洲國家的女性。然而,隨著越南自身出生性別比例失衡的加劇,這種解決方案可能轉瞬即逝。所有相關國家都只能希望他們的“光棍”跨越國界,為了愛情而不是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