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悖論

專注於目標可能適得其反。相反,將未來視為一個開放的問題

意願是戒癮康復計劃的核心概念,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十二步療法”強調,癮君子無法用意志力讓自己保持健康的清醒狀態——事實上,自我和自力更生往往是他們問題的根源。然而,康復中的癮君子必須有意願。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對小組及其原則強大到足以戰勝強迫性疾病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概念,必須憑信仰接受。但現在可能有科學來支援它。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易卜拉欣·塞奈想出了一種有趣的方法,可以在實驗室中創造意志力和意願的結合體,並探索與意圖、動機和目標導向行為的可能聯絡。簡而言之,他確定了一些關鍵特徵,這些特徵不僅是長期戒癮所必需的,而且對於從減肥到學習彈吉他的任何個人目標都是必需的。

提問,不要命令
塞奈透過探索自言自語來做到這一點。自言自語顧名思義——就是你頭腦中表達你想法的聲音,詳細說明你的選擇、意圖、希望和恐懼等等。這是你和你自己進行的持續對話。塞奈認為,自言自語的形式和結構——甚至包括句子結構——可能在塑造計劃和行動方面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自言自語可能是一種運用意志力的工具——或者說是願意的工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以下是塞奈如何測試這個概念的。他讓一組志願者完成一系列字謎遊戲——例如,將單詞“sauce”更改為“cause”,或將“when”更改為“hewn”。但在開始這項任務之前,一半的志願者被告知要思考他們是否會做字謎遊戲,而另一半志願者只是思考他們將在幾分鐘後做字謎遊戲的事實。區別很微妙,但前者基本上是將他們的思想置於思考模式,而後者則是在肯定自己和他們的意志。這就是“我會做這個嗎?”和“我會做這個”之間的區別。

結果發人深省。有思考頭腦的人完成的字謎遊戲明顯多於有意志力頭腦的人。換句話說,保持思想開放的人比那些向自己宣告目標的人更具有目標導向性和積極性。

這些發現是違反直覺的。想想看。為什麼肯定自己的意圖會破壞而不是促進既定目標?塞奈假設,也許是因為問題本質上是關於可能性和選擇自由的。冥想它們可能會增強自主感和內在動機,從而創造一種促進成功的心態。

保持開放的心態
塞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這項研究中,他以需要志願者進行筆跡研究為藉口招募了志願者。有些人一遍又一遍地寫“我會”,另一些人寫“我會嗎?”

在用這個虛假的筆跡任務啟動志願者後,塞奈讓他們做字謎遊戲。就像之前一樣,意志堅定的志願者表現比思想開放的志願者更差。

接下來,塞奈進行了另一個版本的實驗,這個實驗更明顯地與健康生活有關。他沒有使用字謎遊戲,而是將目標更改為鍛鍊;也就是說,他衡量了志願者開始並堅持健身計劃的意願。在這個現實世界的場景中,他得到了相同的基本結果:那些被疑問句“我會嗎?”啟動的人表達了比那些被陳述句“我會”啟動的人更大的定期鍛鍊的承諾。

更重要的是,當詢問志願者為什麼他們覺得他們會更有動力更頻繁地去健身房時,那些被問題啟動的人會說這樣的話:“因為我想為自己的健康承擔更多責任。”那些被“我會”啟動的人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解釋,例如:“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感到內疚或羞愧。”

最後一個發現至關重要。它表明,有疑問頭腦的人更有內在動力去改變。他們正在尋找來自內在的積極靈感,而不是試圖將自己保持在一個僵化的標準上。那些肯定意志力的人實際上是在封閉他們的思想,縮小他們對未來的看法。那些質疑和思考的人是思想開放的——因此願意看到未來幾天的新可能性。

(延伸閱讀)

  • 透過內省式自言自語激發目標導向行為:簡單將來時疑問形式的作用。Ibrahim Senay、Dolores Albarracín 和 Kenji Noguchi,發表於《心理科學》,第 21 卷,第 4 期,第 499–504 頁;2010 年 4 月。

SA Mind Vol 21 Issue 3這篇文章最初以“我們只是人類:意志力悖論”為標題發表在SA Mind 第 21 卷第 3 期(),第 6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10-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