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經濟都充斥著龐氏騙局

許多常見的商業行為都類似於臭名昭著的騙局

龐氏騙局一直是富裕和貧窮國家經濟生活中反覆出現的現象,至少從19世紀以來就存在,它創造了少數百萬富翁,也毀掉了數百萬人的生活。然而,大多數人對龐氏騙局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麼多人仍然會迷上它們那奇怪而近乎神秘的誘惑。當然,由於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關於伯納德·麥道夫醜聞(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發生在動盪最劇烈時期)的頭條新聞,這個話題變得格外緊迫。

任何關注過麥道夫災難的人都可能認為龐氏騙局是蓄意策劃的欺詐行為。騙子不是將投資者的錢用於資助生產性商業活動,而是將新投資者的收益轉移給早期投資者以支付利息。但經濟學家們開始意識到,這種行為也可能自發地發生,甚至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僅僅是透過一種預期滋生另一種預期,從而形成投機狂潮,一個註定最終破裂的經濟泡沫。

金融市場學者和行為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類似於龐氏騙局的行為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潮起潮落中具有地方性,彷彿它們是類似於潮汐或月食的自然現象。不需要像麥道夫那樣的惡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上,龐氏騙局可以偽裝成多種不同的形式,這使得它們難以被發現和隔離,以便採取明確的監管或法律行動。我自己的研究重點是一種難以辨別的手段,即操縱企業的運營以使其維持運轉,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偽裝的龐氏騙局”,它不違反任何法律,但可能會造成經濟浩劫。

人們對龐氏騙局的興趣日益濃厚,不僅是因為小報的頭條新聞,還因為新的研究發現,可以透過科學分析來部分解釋龐氏騙局,科學分析揭示了它們潛在的數學結構,部分可以透過騙子的心理學來解釋,這種心理學迎合了我們天生的天真。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提高了我們能夠及早發現惡性金融產品的希望,在成千上萬人被它們奇怪的吸引力吸引之前,從而避免金融破產和深刻的情感痛苦。

基本騙局
龐氏騙局實際上比卡洛(“查爾斯”)·龐茲本人(1882-1949)還要古老。龐茲在1920年於新英格蘭開創了他的騙局,但它可能在此之前就很常見了,正如查爾斯·狄更斯筆下不擇手段的虛構人物所例證的那樣,這些人物取材於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投資騙局——事實上,某種形式的“拆東牆補西牆”的安排可能早在大型人類聚居地出現時就已經存在了。

正如麥道夫出色地證明的那樣,基本的龐氏騙局是一種快速致富的計劃,藉助一點營銷魔力,就可以使其蓬勃發展——也就是說,直到騙局崩潰。在經典的龐氏騙局中,騙子可能會承諾每月10%的驚人回報,以說服某人投入100美元。下個月,兩個人每人投資100美元,向最初的投資者返還10美元,而龐氏企業家則保留190美元。以這種方式,投資的金字塔式增長持續增長。從第一個月帶來的100美元開始,每月投資者人數翻一番,第10個月的收入將達到46,090美元。這就是為什麼經營成功的龐氏騙局的人會積累鉅額財富。關鍵在於沒有優雅的方式來停止——當新的投資枯竭時,整個事情就會崩潰。

然而,龐氏騙局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在於,沒有明確定義的崩潰點。如果存在給定的內爆點,那麼龐氏騙局就不會如此有害。沒有人會在崩潰前一個月投資,並且知道這一點,沒有人會在崩潰前兩個月投資,依此類推。根據這種被稱為反向歸納的無情邏輯,騙局不太可能在一開始就流行起來。

缺乏明確定義的內爆點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心理難題。龐氏騙局最終可能被視為集體愚行。然而,對於特定的個人而言,投資龐氏騙局並非本質上是不理性的,因為脆弱的結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倒塌。

自然龐氏騙局

金融泡沫是龐氏騙局雜亂集合中的相對新來者。人們認識到它們的龐氏騙局地位,是因為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無論錢是流向房地產經紀人、股票經紀人還是巧舌如簧的騙子,投資者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在所有情況下,是價格的持續上漲——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上漲的預期——使這個過程得以持續。這就是耶魯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J·席勒稱之為“自然發生的龐氏騙局”的原因——也就是說,泡沫的形成不是為了回應操縱者的指揮棒,而是為了回應自然的市場力量,一個人的期望助長了另一個人的期望。

我們在房地產市場和歷史上黃金市場中都看到過這種情況,之所以想購買一種商品,僅僅是因為其他人也有相同的動機,因此價格會上漲。最近金價暴跌——這是羊群效應導致自然龐氏騙局的結果。從2009年到2011年,金價大幅上漲,因為投資者認為,中央銀行注入流動性以應對金融危機將導致金價繼續上漲,從而促使一些人拋售現金購買黃金,因為前者的價值下降了。大量資金湧入以利用市場預期的上漲。在這兩年裡,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從大約900美元上漲到1,800美元。2013年4月,發生了一次小幅回撥,這引發了拋售金屬的恐慌,導致了一次重大崩盤。兩天之內,價格的暴跌幅度超過了過去30年,令投機者和分析師感到困惑。

正如龐氏騙局可以在沒有精心策劃的情況下自然形成一樣,看起來自然的泡沫和隨後的崩盤也可以人為製造。金融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發生在18世紀初,約翰·勞的“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國開始從法屬路易斯安那州的企業的盈利中提供虛高的回報。騙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直到與勞的公司有關聯的銀行發生擠兌,才使精心設計的騙局崩潰。

隱藏的騙局
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不像龐氏騙局的金融交易實際上可能會顯露出自己是“偽裝的”金字塔騙局。它們是完全合法的,並且它們經常在企業操縱其運營以在困難時期維持運轉時出現。偽裝的龐氏騙局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挑戰,因為它與完全合法的活動交織在一起。過於生硬地使用監管來切除它們可能會損害周圍健康的組織,而不加制止地放任它們則會冒著惡性腫瘤生長的風險。此外,這些偽裝的金字塔騙局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

一個例子是公司和政府時不時地沉迷於所謂的貸款倒騰——這種做法本身並無害處。一家公司可能不希望清算一部分資產,這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成本來償還貸款人。因此,借款人——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國家——都會進行一種倒騰行為,從一個貸款人那裡借錢來償還第一個貸款人。如果這樣做,償還貸款的能力下降或預期的豐厚回報未能實現,這些事件可能會引發崩盤。

20世紀80年代初秘魯的債務危機,政府借入新貸款以償還現有貸款,被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是貸款倒騰的一種形式。政府對經濟將會好轉以及它將能夠償還所欠利息和本金的期望從未實現。這些希望被一場大地震、隨後的馬鈴薯和糖出口下降以及整個拉丁美洲普遍的債務危機所粉碎,所有這些都轉化為國內生產總值的下降。

許多形式的合法商業活動也可以掩蓋龐氏騙局。考慮一下廣泛且完全合法的向員工提供股票期權的做法。即使公司的做法可能會創造低成本的、價值微不足道的產品,它也可能產生利潤。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家矽谷初創公司,它透過提供起薪較低的薪酬方案(低於市場普遍水平),同時加入承諾未來高額回報的股票期權來聘用高技能畢業生。微薄的工資保證了即使公司以低價向客戶收費,仍然可以盈利。與此同時,所有者保留低成本商品與更低的工資之間的部分差額,同時將其餘部分作為高階員工的額外收入。

隨著公司透過僱用更多工人而成長,企業家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利潤,即使像所有龐氏騙局一樣,這種騙局最終也會崩潰,並使員工失業或持有毫無價值的期權。

一個簡化的例子說明了這個過程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如何呈現出龐氏騙局的屬性。一家初創公司向工人提供低工資,實際上低於工人生產的價值。因此,對於每個工人,公司都會產生一些利潤。儘管工資低,但人們仍然願意為這家公司工作的原因是該公司提供給員工的股票期權的誘惑。因此,在初創公司運營的第一個季度,該公司僱用了一名工人,並提供相當於該時期所有利潤一半的期權。在下一個季度,該公司透過僱用一名新工人使員工人數翻了一番——並向新員工提供相當於該時期利潤四分之一的期權。在第三個時期,公司再次透過僱用兩名新員工使其員工人數翻了一番,並提供相當於該時期所有利潤八分之一的期權包,這意味著每位新員工都獲得所有利潤的十六分之一。在以後的每個季度都依此類推。

這項計劃將確保公司的利潤每個季度翻一番。由於員工獲得固定比例的利潤,他們期權的收益也將每個時期翻一番。企業家的收入來自工人生產的商品價值與低工資之間的差額,因為企業家可以保留這部分差額,同時將其餘部分作為股票期權的回報分配給員工。

股票期權價值的指數級增長使得在這家公司工作具有吸引力,即使考慮到低工資,這些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原本不會覺得這份工作有吸引力。然而,最終,偽裝的龐氏騙局會崩潰,並將公司推向破產,因為以這種方式發展業務需要無情的勞動力擴張,這在人口有限的世界中是不可能的。

一家偽裝的龐氏騙局失敗的案例涉及巴西石油公司OGX,該公司由富有傳奇色彩的前億萬富翁埃克·巴蒂斯塔經營。OGX的崛起堪稱壯觀,其衰落也是如此。當它在2013年10月倒閉時,它是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大的企業違約事件。OGX使用的一項策略是透過向其他公司的才華橫溢的員工提供豐厚的股票期權來挖走他們。這種期權的分發持續了一段時間,債務像倒金字塔一樣堆積起來。然後公司內爆,讓員工和投資者破產。

監管挑戰再次來自於偽裝的龐氏騙局可以在途中改變其性質,最終使該企業完全合法化這一事實。如果擁有正確的經濟環境和一點運氣,一家從事此類業務的公司最終可能會進行創新並創造更有價值的產品,從而即使在不獎勵股票期權的情況下也可能僱用更多工人。然後,它可以放慢擴張速度並逐漸變得可行,而無需無休止的增長和分發更多期權。這就是監管如此困難的原因。過度監管會扼殺合法企業,並抑制創辦新企業的意願。另一方面,缺乏監管可能會導致金字塔騙局和騙局的出現,從而造成巨大損害。

大到不能倒
在考慮一套法規時,最嚴峻的挑戰來自合法金融和欺詐性金融相結合的活動的存在。如果有人透過假裝資金被用於生產性投資來詐騙投資者——並且當前的收益僅僅與未來投資者的最終損失相匹配——那麼騙子可能會面臨刑事欺詐指控。然而,與其他龐氏騙局一樣,有可能公開執行這些業務,並且仍然可以從不知情的人那裡吸引資金。

部分問題也源於基本的人類非理性。經濟正統觀念需要一個完整的子學科——行為經濟學——以及大量的實驗室實驗才能認識到人類通常不是理性的人,這真是對經濟正統觀念的有力評論。隨著這種認識的到來,也出現了設計法律來保護弱勢群體的需求。

由於多年的資料積累和分析,許多法律現在試圖阻止針對毫無戒心的人的徹頭徹尾的騙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負責取締欺詐性龐氏騙局。《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國會於2010年透過)等日益完善的法律旨在解決這些金字塔騙局採取的各種形式。一系列類似龐氏騙局的計劃也導致了最近在印度進行的討論,以修訂1992年的《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法案》,使其在控制金融詐騙方面更有效。

監管龐氏騙局(無論合法與否)的一個主要困難與政府政策的特殊性有關。許多政府,尤其是在工業經濟體中,已明確表示會在大型公司即將倒閉時介入並拯救它們。這種“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普遍到獲得了令人不快的首字母縮寫“TBTF”)的做法可能會吸引投資者投資一家經營龐氏騙局的公司,他們認為一旦公司變得足夠大,政府就會在崩潰時用納稅人的錢介入,從而完全或至少部分保護投資者。

TBTF的基本原理在於相信,如果一家大型投資公司破產,普通公民的連帶損害將如此之大,以至於政府需要拯救該公司。然而,現在已經很明顯,善意的TBTF政策——或者,就此而言,惡意但偽裝良好的政策——可能會加劇危機,因為它向金融大亨們保證,如果他們盈利,這些利潤將歸他們所有,而如果他們遭受損失,則將由納稅人承擔。這顯然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作用。

這種情況導致了魯莽的風險承擔和不負責任的金融冒險。很明顯,我們需要的是一項政策,該政策可能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政府幹預以拯救一傢俬營公司免於破產,但絕不能拯救那些經營公司和做出決策的人。認識到這一點,許多國家正在努力制定指導方針來隔離金融公司,以確保不必花費納稅人的錢來拯救大型公司免於倒閉。

在過去十年中,由騙局和金融危機引發的其他新想法中,有一種是金融產品處方系統。就像醫生開出危險藥物的處方一樣,該系統將要求金融專業人士在有人簽字收貨之前,對一種新的金融產品(可能是一種複雜的房屋抵押貸款)進行簽字,證明其對買方是安全的。即使公司採取這些措施,現實情況是,龐氏騙局和隨之而來的金融泡沫仍將是任何國民經濟中一種有時具有毒性的副產品。每項新法規都會遇到另一種精心設計的金融產品,這種產品將試圖將人們的錢從他們手中奪走,並且監管機構也相應地需要做出另一種回應。

更多探索

非理性繁榮。羅伯特·J·席勒。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0年。

龐氏騙局:金融傳奇的真實故事。米切爾·朱科夫。蘭登書屋,2005年。

動物精神:人類心理如何驅動全球經濟,以及它為何對全球資本主義至關重要。喬治·A·阿克洛夫和羅伯特·J·席勒。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一種從無辜者身上賺錢的營銷計劃:使用者手冊。考希克·巴蘇,《經濟學快報》,第107卷,第2期,第122-124頁;2010年5月。

來自我們的檔案

騙術的藝術。邁克爾·舍默;懷疑論者,2009年3月。

大眾科學線上 觀看關於卡洛·龐茲的演講,網址為 ScientificAmerican.com/jun2014/ponzis

大眾科學雜誌 第310卷 第6期本文最初以“龐氏經濟”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10卷 第6期 (), p. 70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614-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