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蒂姆·伯納斯-李勾勒出我們現在所知的全球資訊網時,他將其作為解決一個古老但平淡的問題根源的方案:文件。1989年,這位計算機科學家正在日內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工作,當時一個大型專案,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即將上線。CERN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網際網路站點之一,是數千名使用各種計算機系統的科學家的家園。資訊是分層儲存的:一個樹狀的中央儲存庫將文件儲存在其分支的末端。查詢檔案意味著爬上樹幹併到達正確的葉子。剛到CERN的科學家(而且有很多科學家——大多數研究人員只停留短暫的兩年時間)很難弄清楚要冒險進入哪些分支才能找到他們專案所需的正確資訊。
在當年三月提交給CERN管理層的提案中,伯納斯-李建議構建一個更像組織自身工作結構的系統:“一個多重連線的‘網路’,其相互連線隨時間演變,”他在資訊管理:提案中寫道。資訊將不再儲存在分層樹上;相反,節點森林將透過連結連線。“當描述一個複雜的系統時,”他寫道,“許多人會求助於帶有圓圈和箭頭的圖表……我們需要的系統就像一個帶有圓圈和箭頭的圖表,其中圓圈和箭頭可以代表任何東西。”
正是這種對內容不可知論的態度賦予了後來的網路今天所擁有的力量。伯納斯-李在1990年聖誕節完成的系統在各個層面都充滿了靈活性:任何檔案都可以透過其唯一地址或通用資源定位符(URL)來識別。在幕後,超文字傳輸協議(HTTP)為不同型別的計算機系統相互通訊提供了一種統一的語言。而簡單的超文字標記語言(HTML)將文件連結在一起,並指定了它們應該如何顯示。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元件是免費提供給任何想要它們的人的。二十年後,全球資訊網已被證明是迄今為止建立的最有效的資訊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