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焦慮是一種壓倒性的白人現象

這真的只是白人希望保持其生活方式或“恢復正常”的代號嗎?

有色人種不成比例地受到氣候變化的傷害,但白人不成比例地公開對此感到擔憂。

氣候運動正在興起,將氣候變化視為社會正義問題已變得很普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疫情、汙染、自然災害——並非普遍或均勻地感受到:遭受苦難最多的人和社群不成比例地是非洲裔、原住民和有色人種。因此,美國調查顯示,這些社群最關注氣候變化,這並不奇怪。

一年前,我出版了一本名為《氣候焦慮實地指南》。自出版以來,我一直對這樣一個事實感到震驚:那些對氣候焦慮概念做出回應的人絕大多數是白人。事實上,這些氣候焦慮圈子甚至比我幾十年來所處的環境圈子還要白。今天,在大流行一年後,在喬治·弗洛伊德被謀殺以及隨後的抗議活動以及美國國會大廈遇襲事件之後,我深切關注氣候焦慮的種族影響。如果說有色人種比白人更關心氣候變化,那麼為什麼對氣候焦慮的興趣如此白人化呢? 氣候焦慮是白人脆弱性甚至種族焦慮的一種形式嗎?換句話說,氣候焦慮是否只是白人希望保持其生活方式或“恢復正常”,回到其特權舒適區的代號?

白人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實際上讓有色人種感到窒息。氣候焦慮的運作方式可能類似於白人脆弱性,吸走房間裡的所有氧氣,並將資源用於安撫主導群體。當氣候難民被定義為氣候安全威脅時,氣候焦慮者會認識到自己在流離失所全球各地人民中的作用嗎?他們能否看到自己的命運與被剝奪者命運息息相關?還是他們會囤積資源,限制受影響最嚴重的人的權利,並試圖只拯救自己,並自欺欺人地認為這種仇外策略會拯救他們?我們如何確保氣候焦慮被用於氣候正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的書讓我與一個日益壯大的社群聯絡起來,這個社群專注於氣候變化的情感層面。正如作家Britt Wray 所說,悲傷、憤怒、恐懼和焦慮等情緒“僅僅是我們依戀世界的標誌”。然而,矛盾的是,對環境危機的焦慮可能會導致冷漠、不作為和倦怠。焦慮可能是對氣候模型預測的世界的理性反應,但它是不可持續的。  

而且,氣候恐慌可能既危險又具有激勵作用。應對氣候焦慮感將需要我在《氣候焦慮實地指南》中提供的 存在主義的 工具,但它也需要仔細關注極端主義和氣候狂熱。我們不能用更多的種族主義來對抗氣候變化。氣候焦慮必須被引導去解決種族主義表現為環境創傷的方式,反之亦然——環境主義如何表現為種族化的暴力。我們需要將悲傷轉化為集體解放。

無法生存的未來的前景一直塑造著黑人和棕色人種的情感 領域,無論這種 領域 是種族主義還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加劇了現有的不公正結構,而這些結構又加劇了氣候變化。精疲力竭、憤怒、希望——壓迫和抵抗的影響並非氣候變化時刻所獨有。真正獨特的是,那些一直與壓迫隔絕的人現在正在意識到自己無法生存的未來的前景。

從美國心理學會定義的生態焦慮“對環境厄運的長期恐懼”到仇外心理和法西斯主義,這之間只有令人驚訝的短暫一步。種族主義並非環境主義的意外副產品;它一直是 持續的參照點。正如我在我的第一本書《生態的 Others》中所寫的那樣,美國早期的環保主義者是反移民優生學家,他們的思想後來被納粹 採納以實施 其“血與土壤”意識形態。在最近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中,2019 年埃爾帕索槍擊案的槍手是出於對地球生態命運的絕望而採取行動的:“我一生都在為目前不存在的未來做準備。”強烈的情緒會動員人們,但並非總是為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福祉。

今天的進步人士將氣候變化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 生存威脅”,這種說法忽略了長期以來一直遭受 生存威脅 的人們。奴隸制、殖民主義、持續不斷的警察暴行——我們不能為了拯救未來而忽視歷史。

韌性和關係作為抵抗

我最近做了一個關於氣候焦慮的大學講座。一位學生髮郵件告訴我,她非常 痛苦,以至於她願意屈服於一位綠色獨裁者,如果他們能夠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年輕人知道利害攸關,但他們沒有學習如何應對自己的恐懼強度。如果這一代氣候倡導者為了氣候變化而願意犧牲民主和人權,那將是可悲和危險的。

受壓迫和邊緣化的人們出於必要發展出了韌性的傳統。黑人、女權主義者和原住民領袖在爭取正義的漫長曆程中,煞費苦心地培養了韌性。他們知道,保護快樂和希望是對統治的終極抵抗。當你的心理、身體和生殖健康受到威脅時,堅持不懈是不可協商的。

與其問“我能做些什麼來停止感到如此焦慮?”,“我能做些什麼來拯救地球?”和“還有什麼希望?”,有特權的人可以問“我是誰?”和“我與這一切有何聯絡?”答案揭示了我們與地球上其他人的福祉息息相關,並且存在環境管理的傳統,這些傳統可以指導我們未來的方向。

作者注:我要感謝 Jade Sasser、Britt Wray、Janet Fiskio 和 Jennifer Atkinson 就此話題進行的深入討論,這些討論為本文提供了資訊。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