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中國軍方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向其一顆氣象衛星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並將其炸成碎片。中國的首次反衛星武器試驗造成了一場混亂:數以萬計的金屬碎片現在散落在近地軌道上,國際空間站、其他載人任務和大約一半的在軌衛星都在那裡飛行。
其他超級大國也在探索天基武器。2014年10月,美國空軍的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3號完成了一項任務返回,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該任務正在測試高超音速導彈技術——這種武器能夠在1小時內擊中地球上的任何目標——以及可能用於維修或使衛星失效的技術。俄羅斯近年來測試了三顆衛星,這些衛星可能能夠攔截其他軌道飛行器,以竊聽或物理破壞它們。
太空軍事化是一條危險的道路。我們星球上空的小規模衝突可能會癱瘓全球通訊,而軌道上的危險可能會使後代無法進入太空。更糟糕的是,對衛星的攻擊可能會迅速升級為地面戰爭。世界大國現在需要採取行動,宣佈太空為非軍事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08年,中國和俄羅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一步,提出了一項聯合國條約,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武器。但該草案不包含核查程式,也沒有提及中國一直在測試的那種陸基衛星殺傷技術。它在美國一直不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其漏洞,還因為美國國會強烈反對任何限制美國軍事實力的條約。美國的反對,加上其他猶豫不決的國家的反對,註定了任何聯合國條約的失敗,因為該條約需要提交會議的所有成員一致批准。
今年,在裁軍會議上討論了歐盟提出的一個更可行的替代方案。《外層空間活動國際行為準則》不具約束力,呼籲各國將我們星球周圍的區域維護為和平的全球公域,並制定了避免太空碰撞以及最大限度減少和清除碎片的可行準則。全球和平與安全智庫史汀生中心聯合創始人邁克爾·克雷龐解釋說,該行為準則以冷戰時期的措施為藍本,例如1972年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海上意外事件協定》,該協定為在近距離內行動的軍隊制定了規則。另一項美國-蘇聯條約於1989年簽署,規定了部隊使用雷射測距儀以及可能干擾其他頻率的無線電頻道的預期,這些行動很容易被解釋為敵對行動。這些都不是具有約束力的條約,但美國和蘇聯都遵守了這些條約,它們幫助防止了災難。然而,這一次,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幾個國家表示,他們不會遵守歐盟提出的太空準則,因為他們被排除在起草過程之外,並且他們反對該準則的一些條款。
無論如何,歐盟應該採納《外層空間活動國際行為準則》,美國也應該在啟動時加入他們。冷戰協議的歷史表明,其他國家——或許最終甚至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將出於自身利益而效仿。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衛星被摧毀,在沒有條約的情況下,共同的互不侵犯標準幾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即使是最強大的超級大國的衛星,對於有動機的攻擊者來說也是容易攻擊的目標,因此最好的防禦是每個人都同意不開火。
考慮到其他選擇——將所有籌碼都押在聯合國具有約束力的條約的渺茫可能性上,或者無所作為並寄希望於最好的結果——國際行為準則看起來是最佳策略。奧巴馬政府、歐洲及其盟友應率先垂範,並儘快開始按照這些標準運作。國際準則以前曾阻止過災難,它們可以再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