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該重返月球,但不應單槍匹馬

不要讓美國重返月球成為國際衝突

馬特·哈里森·克拉夫

恰逢阿波羅11號登月半個世紀紀念日 [檢視我們的特別報道],白宮宣佈美國將在未來五年內重返月球。“登上月球的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都將是美國宇航員,由美國火箭從美國領土發射升空,” 副總統邁克·彭斯在三月下旬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發表講話時表示。

我們有理由對此持懷疑態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會可能會反對資助一些人可能認為是政治噱頭的專案。然而,根據特朗普政府的說法,這種緊迫性近乎生死攸關:彭斯說,中國現在準備“奪取月球戰略高地,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大國”。但這種沙文主義立場本身也帶有風險,可能會使美國在其他星球探索方面的國際合作中陷於孤立。

中國已經在今年一月實現了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探測器。今年晚些時候,它還將進行首次機器人月球樣品返回任務。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四月份證實,這些任務是為大約十年後的人類登月做準備。這些任務可以支援中國在月球南極附近建立研究站的計劃,以研究水冰等資源,這些資源可用於製造火箭燃料、飲用水和可呼吸的空氣。白宮似乎擔心的是,中國將聲稱對月球極點擁有主權,並阻止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那裡開展活動。(根據1967年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這種行為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中國和美國都是該條約的簽署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將中國視為太空領域的對手有充分的理由,但這些登月計劃並非其中之一。中國使用反衛星導彈和航天器確實對美國的戰略資產構成了重大威脅(同時反映了美國和俄羅斯數十年的類似努力)。這些擔憂並不需要將NASA計劃中的重返月球定義為與中國的戰爭衝突的一部分。作為美國民用太空計劃的掌上明珠,該機構表面上致力於科學和探索,而不是國防。儘管NASA誕生於1950年代末冷戰驅動的太空競賽,但近來NASA的特點是合作而非競爭——最顯著的例子是它與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合作,國際空間站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美國和中國並不是僅有的對月球任務抱有雄心勃勃計劃的航天大國——這些計劃都依賴於不同程度的國際合作。歐洲——NASA探索努力的關鍵合作伙伴——正在領導推動建立一個多國“月球村”,並正在與俄羅斯合作開發著陸器。印度也計劃在月球南極放置著陸器和探測車(以及NASA製造的儀器)。日本是美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長期合作伙伴,也在尋求月球著陸器。以色列已經在NASA深空通訊網路的幫助下進行了一次著陸嘗試,並可能很快進行另一次嘗試。在重返月球的背景下,與中國進行類似程度的合作將是有價值的——但美國國會已經對NASA與中國合作的能力施加了嚴格的限制。

為了擊敗中國而派遣NASA登月,這並非本屆政府首次試圖將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標誌性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擴充套件到外太空。特朗普此前曾誓言要積極發展天基導彈防禦系統,並建立“太空部隊”作為美國軍隊的第六個分支。這兩項提議都被 framed 為正在展開的文明衝突的一部分,在這種衝突中,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在太空領域果斷行動,以戰勝中國和其他對手,如俄羅斯和朝鮮。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種立場很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因為它加強了中國和俄羅斯積極宣傳的印象,即對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最大威脅實際上是美國。為了確保我們國家的價值觀在太空治理中得到體現,白宮和國會必須共同減少與中國和其他競爭對手進行接觸的不必要障礙,理想情況下,透過在現有聯合國條約和委員會框架內重振美國外交來實現。合作而非衝突,才是通往月球的可持續道路。

大眾科學雜誌 第321卷 第1期本文最初以“MAGA on the Moon”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21卷 第1期 (), p. 8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