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各國在變得相當富裕之前,即在人均產出和收入接近世界最富裕國家之前,不會開始創造大量全新的世界技術。 中國仍然相當貧窮。 截至 2010 年,其人均收入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然而,根據官方資料,1996 年至 2010 年間,中國企業將其研發支出每年增加了 26.2%。 美國專利局授予中國發明家的專利數量在 1996 年至 2010 年間增長了 4,628%。 這裡發生了什麼?
仔細觀察這些專利申請就會發現,在最近的繁榮時期,獲得美國專利的大部分是跨國公司,而不是中國公司。 換句話說,中國本土公司在產生在主要國外市場獲得專利的發明方面仍然落後於其跨國競爭對手。
與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崛起相比,中國的情況很不尋常。 從日本、臺灣和韓國公司作為重要創新中心崛起的早期開始,他們就擁有並生產了幾乎所有授予當地發明家的美國專利。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原因有幾個。 首先,與許多亞洲前輩相比,中國更徹底地向外國公司開放了邊境,並且在其經濟發展的早期就做到了這一點。 其次,中國龐大的規模和快速增長促使跨國公司在早期階段就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以確保它們在這個關鍵新興市場取得成功。 第三,網際網路使得位於中國的工程師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同事近乎即時地協作研究專案。 這種環境使得中國研發人員與其先進的區域同行之間能夠進行比臺灣和韓國成為創新經濟體時更密切的研究互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已經在專利檔案中看到了這種直接的國際互動。 跨國公司擁有的中國產生的美國專利,大部分實際上是由國際發明團隊產生的,其中一些成員的地址在中國境外。 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國際共同發明,它也是歐洲專利局授予中國發明家的專利的一個突出特徵。
國際共同發明不僅專注於為中國市場重新設計現有技術。 許多跨國公司現在將其大部分在華研發人力投入到為全球市場生產新技術。 從整體上看,這種日益增長的國際研究合作使所有參與方都受益。 中國獲得了為滿足中國人民需求而設計的西方技術。 整個世界都受益於強大的中國工程人才和跨國公司研發專業知識相結合所產生的源源不斷的創新。
但不幸的是,目前中國商業環境的其他方面正在削弱外國跨國公司的熱情。 我們聽到跨國公司經理抱怨專利侵權和商業秘密盜竊。 我們甚至聽說過中國政府和國有或國家支援的公司向跨國公司施壓,要求其將敏感技術轉讓給無關聯的中國“合作伙伴”的案例。
儘管如此,我們已經看到有證據表明,國際共同發明正在印度和東歐以及中國興起。 這種現象標誌著世界上出現了一些新的事物:一種國際研發勞動分工,將新興經濟體中技術嫻熟的工程師與成熟跨國公司的技術專長聯絡起來。 這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這對於應對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巨大技術挑戰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