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後的創傷

颶風和其他重大災難過後,又一波麻煩隨之而來:創傷後應激

2012年10月31日,颶風桑迪期間,紐約市皇后區洛克威社群的歷史木板路被沖毀,圖中為該社群的受損情況。

今年颶風席捲了美國和加勒比地區。哈維、艾爾瑪、何塞和瑪麗亞已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迄今為止,僅在美國就造成 103 人死亡。除了沿途造成的破壞外,颶風、氣旋和海嘯等自然災害還使許多人在最初的打擊過後多年仍苦苦掙扎以重建生活和家園。

隨著救援人員開始撤離,損失的規模才真正顯現出來。對許多人來說,重建家園和受損財產使社群團結起來,獲得急需的社會支援,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在災難過後改善了生活。甚至在災難過後改善了生活。但對某些人來說,生活重建卻因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的強烈症狀而蒙上陰影,已知 PTSD 會影響自然災害的受害者。自然災害可能導致房屋、社群、財產甚至家人和朋友的喪失。當暴露於威脅生命的情況或包含重大損失或悲痛的情況時,PTSD 可能會擾亂患者的生活多年,直到他們意識到症狀並尋求幫助。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既會使人喪失能力,也會給已經遭受房屋和生計損失的家庭增加經濟負擔。颶風不僅僅是因物理損壞造成的經濟打擊,它們還代表著一場精神健康災難,如果不加以治療,將會繼續蔓延,因為受害者在努力獲得幫助並在他們最終居住的任何地方出現更嚴重的身體症狀和困難。在颶風桑迪過後,災後六個月在當地進行的簡短電話篩查發現,14.5% 的成年人患有 PTSD。當災難來臨時,住房和緊急醫療護理等最迫切的需求需要得到解決,但隨著風暴消退,精神健康清理工作必須開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即使沒有直接受到洪水和颶風的影響,身處災難受害者附近也可能導致繼發性創傷,這種情況已在戰爭退伍軍人的配偶、大屠殺倖存者的子女以及醫療、社會工作或精神衛生人員中得到證實。正如討厭的感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一樣,創傷也具有傳染性。

一些因自然災害而有患上 PTSD 風險的人群是兒童。雖然成年人有望具備認知能力,可以在地理因果關係的背景下理解創傷事件,但兒童常常將個人意義賦予他們難以理解的事件。在一項比較 2005 年卡特里娜颶風和 2010 年智利地震和海嘯後 800 多名兒童經歷的研究中,無論兒童經歷了哪種災難,超過三分之一的兒童表現出足夠的心理健康症狀,需要轉診進行進一步評估。 在一項為期兩年、長期跟蹤研究 400 名直接受卡特里娜颶風影響的青少年的研究中,雖然 71% 的人表現出韌性,不需要診斷為 PTSD,但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 PTSD,但在研究結束時已康復,4% 的人在研究結束時仍患有慢性 PTSD。

兒童通常將創傷事件視為對不良行為的懲罰,賦予不相關的因果關係,由於語言技能有限而難以討論該事件,並且抽象推理能力較差,這會影響他們的理解。 雖然對卡特里娜颶風的後續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兒童不會患上 PTSD 症狀,但當研究作者繪製出哪些社會心理因素可用於識別與兒童韌性相關的保護因素時,他們發現擁有支援性的朋友是 PTSD 韌性的唯一預測因素。事實上,大量研究證明了家庭、專業和同伴支援的保護因素,這些因素有助於提高個人韌性。低社會經濟地位、先前的創傷、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支援網路都會增加患上 PTSD 的風險。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隨著受影響地區開始穩定下來,提供心理急救對於確保該地區的恢復至關重要。心理急救主要基於 PTSD 相關症狀的正常化。在成人中,這可能包括幫助他們瞭解他們的恐慌症發作或憤怒爆發是如何對壓力的常見反應,而對於兒童來說,這可能表現為與朋友爭吵或在學校掙扎。心理治療還包括挑戰颶風過後可能出現的不適當的內疚感、責任感和羞恥感,並提供適應性應對機制來解決這些想法和感受。在充分的支援下,以及訓練有素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提供專業的彙報,創傷後症狀可以得到顯著減輕。

雖然創傷症狀可能看起來令人難以承受且具有破壞性,但大多數人在創傷後都會經歷壓力症狀,但這些症狀通常會在隨後的幾天或幾周內消退。難以入睡、更容易煩躁、感到震驚、困惑和焦慮都是創傷後常見的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使患者成為“受害者”或“病人”。正如理解與 PTSD 相關的一系列症狀是創傷治療的關鍵要素一樣,對於自我安慰和康復也很重要。正念、瑜伽和體育鍛煉等減壓干預措施都已被證明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強復原力因素,從而在創傷前提供保護,在創傷後提供治癒。

創傷發生後三個月是 PTSD 傾向於在患者中確診的時間;那些能夠自行康復的人通常已經康復,而那些需要更密集的臨床幫助的人可以接受重點護理。一項大規模研究針對在颶風桑迪過後接受 CBT(認知行為療法)治療 PTSD 的倖存者進行。治療僅進行了十次療程,包括教育和意識提升、呼吸再訓練、行為啟用和認知重建。雖然這些現實世界的研究難以控制(對尋求幫助的人隱瞞治療是不道德的),但研究作者能夠證明,雖然在治療前階段沒有表現出顯著變化,但在該計劃之後和隨訪階段,創傷症狀顯著減少。

產生長期效果的短期干預措施在減輕 PTSD 的痛苦方面顯示出希望,並且在災區變得越來越普遍。泰國、中國和義大利的泰國, 中國  和 義大利 的研究都證明了心理療法對暴露於地震相關創傷的青少年的療效。

時間會證明休斯頓、加勒比地區和佛羅里達州是否能夠從最近颶風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但雖然身體上的傷害會消退,房屋將被重建,但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會惡化。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社會關懷既是人道主義需求,也是經濟上的必要性——拯救生命、工作和家庭。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Anna Harwood is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Resident at Pediatric and the Adolescent Post Trauma Clinic, Hadassah Hospital. She is also completing her doctorate at Bar Ilan University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martial arts on at-risk youth.

More by Anna Harwoo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