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流言蜚語。考慮到這種行為在任何大小社會群體中的普遍性,這並不令人驚訝。據估計,在美國和西歐的工作場所中,超過 90% 的人會沉迷於此類閒聊——定義為談論不在場的人。一項研究報告稱,現代社會的人們每天花費大約一個小時沉浸在閒聊中。但研究人員現在正從新的角度看待這種社會生活的固定模式。
萊斯大學心理學家孫天君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主要關注流言蜚語造成的損害,他們專注於流言蜚語的傳播者或目標——被談論的人。她說,現在,他們改變了方向,更多地關注流言蜚語的好處,以及涉及流言蜚語者、傾聽者和目標的三方網路的動態。這項研究透過考察基本資訊、自我提升和群體內的社會隔離等因素,揭示了在塑造自我和他人的認知方面複雜而多樣的角色。
那麼,流言蜚語有什麼好處呢?當有人向你透露一些關於你和他們都認識的人的事情時——無論資訊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中性的——它都會拉近你們兩個人的距離,建立起社會聯絡。根據一項研究,它甚至會增加你對資訊傳播者的好感。它幫助你瞭解可以信任誰,應該避開誰。它加強了群體規範。例如,對將有臭味的香蕉皮放在廢紙簍裡的同事的抱怨很可能會傳到他們那裡,讓他們知道將臭垃圾放在錯誤的容器中不是辦公室的規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流言蜚語對於這個等邊三角形的每個成員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這把劍是幫助還是造成傷害取決於一系列因素,包括流言蜚語者、傾聽者和目標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動機以及所傳達資訊的可靠性。
流言蜚語者是這場戲劇中的主要推動者。因此,毫不奇怪,許多與流言蜚語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集中在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從中獲得了什麼以及這樣做可能存在的風險上。孫天君說,在其最良性的形式中,流言蜚語創造了一種聯絡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如果你分享的內容對目標有害,你可能會感到內疚。你也可能對包括報復在內的後果感到焦慮。還有一種風險是,聽眾可能會對你形成不受歡迎的印象。
自古以來,流言蜚語者一直被誹謗為謠言散佈者或搬弄是非者,但研究表明,他們所傳達的大部分內容實際上是真實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社會學家弗朗西斯卡·賈爾迪尼和她的同事在一個實驗室實驗中發現了這種情況,在實驗中,學生們玩了一系列公共物品博弈。在這種型別的遊戲中,只要人們表現出利他主義,玩家就可以從他們對公共資金池的貨幣貢獻中獲益,但個別玩家可以選擇透過追求自身利益來最大化他們的收益。在該研究中,四名玩家有機會從實驗者那裡賺取高達 21 歐元的收入,具體取決於參與者的玩法。如果他們向自己的私人賬戶捐款,他們將獲得投入的金額加上一份團體獎金。如果每個人都為該獎金池捐款,那麼每個人都會獲得更多收益,因為該獎金池的持有量乘以 1.5。
在幾輪遊戲中,玩家們認出了其他人的行為,並且有機會秘密警告其他玩家關於不為團體做出貢獻的人。實驗人員瞭解到,平均而言,最大的貢獻者也更願意傳遞流言蜚語,這裡定義為關於自私自利的玩家的資訊,這些資訊是真實的。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當時的社會心理學家特倫斯·多雷斯·克魯茲進行的另一項實驗室實驗表明,當流言蜚語者與流言蜚語的目標沒有利益衝突時,他們會傳遞真實資訊。 然而,當他們與目標存在競爭或其他衝突時,他們更有可能傳遞自私自利或完全虛假的資訊。就像情節劇中的反派一樣,例如,流言蜚語者可以透過操縱人們對競爭對手的印象來打倒競爭對手。為了弄清楚流言蜚語者的動機,克魯茲建議聽眾,“問問自己:誰獲利?”
他警告說,要注意,即使與流言蜚語三角形中的任何其他人成為朋友也會影響資訊的真實性。例如,克魯茲說,目標的朋友可能不會傳遞負面資訊。此外,流言蜚語者可能會說一些關於朋友的積極的——但虛假的——資訊。
儘管動機複雜,但人類平均而言非常擅長評估與他們互動的人的意圖。他們通常瞭解這個人及其在網路中的位置。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如何解讀流言蜚語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們是否相信有人傳遞流言蜚語是為了幫助聽眾還是為了讓自己受益。如果他們認為屬於前者,他們就會更信任流言蜚語者。
流言蜚語對於聽者來說至關重要。例如,得知同事可能要離職的訊息可能會激勵聽者承擔具有挑戰性的、值得晉升的任務。對於一個新加入群體的人來說,流言蜚語可能非常寶貴。在任何大型組織中,總是存在較小的派系、內部群體和外部群體。例如,如果您是 LGBTQ+ 人群,來自同事關於公司活動或人們支援或反對的決定的流言蜚語可以為您自己的決定提供資訊,“以便您[能夠]選擇您的朋友……您的盟友,”孫天君說。
關於流言蜚語如何影響少數群體的研究還很匱乏,但至少有一項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流言蜚語可能是有幫助的。在 2015 年至 2020 年期間,調查人員採訪了義大利南部城鎮里亞切的居民,該鎮在 20 多年中接待了各種難民和移民。他們發現,當地的大部分流言蜚語發生在不同種族群體之間,並促進了牢固的社群關係。種族不是該研究的一個因素。然而,2016 年在南非一所歷史悠久的白人大學使用類似方法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關於缺席會議的黑人員工的流言蜚語損害了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士氣。
人們普遍認為,成為流言蜚語的目標是一件壞事,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當時在格羅寧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埃琳娜·馬丁內斯庫和她的同事發現,積極流言蜚語的目標會體驗到積極的情緒,例如自豪感,但消極的流言蜚語有時是有益的,因為它會激發人們努力糾正有問題的行為。“好的一面,”孫天君說,是[你]可能會更清楚地意識到[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你可能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與流行的看法一致,她說,“如果人們在背後說你的壞話,他們可能會損害你的聲譽、你的職業前景、你的心理健康。”
大多數研究都考察了工作場所中的流言蜚語,但實際研究是在實驗室或線上進行的。克魯茲進行了少數關於流言蜚語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如何發揮作用的研究之一。他在荷蘭的一個社群招募了 300 多人,並要求他們列出 15 位與他們頻繁接觸的人。在 10 天內每天四次,受試者被提示報告他們的社交網路中的某人告訴他們——或者他們告訴某人——關於第三個人的任何資訊。在這種交流中,人們傳遞了對目標的許多方面的評價——諸如可信度、熱情和能力等品質。聽眾絕大多數認為流言蜚語是真實的,他們更新了對被討論者的看法,並調整了他們對被討論者的行為。
流言蜚語最有益的結果之一是,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為。例如,克魯茲說,有人可能會抱怨一位同事每天上班遲到,但如果他們透過流言蜚語瞭解到,這位違規的同事正處於離婚之中,或者這個人的小兒子患有癌症,他們就不太可能抱怨。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情正在遭受危機的同事,並感到有動力為他們提供更多幫助。總的來說,克魯茲和他的同事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流言蜚語既不是積極的也不是消極的,只是新聞性的:有人當了爺爺;有人訂婚了。為了避免對受試者產生偏見,調查人員從未使用“流言蜚語”一詞。
流言蜚語可能名聲不好,但科學表明,它通常不是一件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