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反映大腦結構的不規則性

口吃表明大腦佈線發生了巨大變化,影響的不僅僅是言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戴上耳機,調高音量,讓你甚至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對於口吃的人來說,這就是奇蹟發生的時候。由於無法聽到自己的聲音,患有這種言語障礙的人不再結巴——正如最近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所描繪的那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個簡單的技巧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口吃患者的大腦組織方式不同尋常——這種神經結構除了影響言語外,還會影響其他行為。

正常的言語需要大腦使用說話者自己聲音的引導來控制嘴巴和聲帶的運動。這種運動和聽覺的整合通常發生在大腦的左半球,位於大腦中被稱為前運動皮層的區域。然而,在口吃患者中,這個過程發生在右半球——可能是因為左側存在輕微缺陷,根據過去的腦成像研究。唱歌需要類似的聽覺輸入和運動控制整合,但處理過程通常發生在右半球,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口吃患者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唱歌。(與此相關,《國王的演講》也提到了一個普遍的看法,即口吃的人通常是左撇子,但研究發現
沒有這樣的聯絡。)

在發表在九月份《皮層》雜誌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口吃背後不尋常的神經組織也包括與言語完全無關的運動任務。一組30名成年人,一半口吃,一半不口吃,他們按照節拍器的節拍敲擊手指。當科學家使用經顱磁刺激(一種暫時抑制大腦活動的非侵入性技術)干擾他們左半球的功能時,非口吃者發現自己無法按節拍敲擊手指——但口吃者卻不受影響。當研究人員干擾右半球時,結果正好相反:口吃組受到損害,而非口吃組則安然無恙。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哥廷根大學神經科學家、主要作者馬丁·索默表示,結果表明,口吃背後的左半球缺陷通常會導致感覺整合問題,而不是像過去認為的那樣僅僅是與言語相關的問題。“就像中風病人一樣,右側似乎會跳出來進行補償,”索默解釋道。但是大腦的那個部分並沒有進化到處理這些任務,因此可能會出現口吃之類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