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自戀的科學

透過精神實踐提升自我可能會讓我們中的一些人誤以為自己正在進化和成長,而實際上我們成長的只是我們的 ego(自我)

“Ego(自我)能夠將任何事物轉化為它自己的用途,甚至是靈性。”—秋陽創巴

據稱,身心精神實踐(如瑜伽、冥想和能量療愈)的好處是它們將幫助“平息 ego(自我)”,為高漲的自我提供有效的解藥。 事實上,這些實踐確實具有這種覺醒的潛力,使我們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此時此地的現實,包括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品質。 精神實踐也可能幫助我們培養對他人的同情心、關懷和無條件的積極尊重——這些都能真正進化我們作為物種的意識。

然而,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正如多年來許多精神領袖、精神實踐者和心理學家所觀察到的那樣,ego(自我)迫切需要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並將急切地劫持任何可以用於自我提升的意識流。 正如印度哲學家 室利·阿羅頻多 指出的那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每一刻,[尋求者] 都必須警惕 ego(自我)的欺騙和誤導性的黑暗力量的伏擊,這些力量總是將自己描繪成光明和真理的唯一來源,並披上神聖形式的外衣,以便俘獲尋求者的靈魂。”

同樣,藏傳佛教精神領袖秋陽創巴在他的經典著作 《切斷精神唯物主義》中寫道:

“正確地走精神道路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過程:這不是一個可以天真地投入其中的事情。 有許多岔路會導致精神的扭曲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版本; 我們可以欺騙自己,以為自己正在發展靈性,而實際上我們是透過精神技巧來加強我們的自我中心。”

心理學家也指出了靈性可能成為自我提升工具的潛力。 根據 威廉·詹姆斯(“美國心理學之父”)的說法,任何提高其在自我係統中的中心性的技能都可能滋生自我提升的偏見。 事實證明,人類技能的任何領域都沒有被發現可以免於這種“自我中心性原則” 這似乎是 人類天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包括靈性領域。 透過精神實踐提升自我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正在進化和成長,而實際上我們成長的只是我們的 ego(自我)。 一些心理學家指出,透過精神實踐發生的自我提升可能導致 “我開悟了,而你沒有”綜合徵精神繞道,人們透過這種方式試圖利用他們的精神信仰、實踐和經驗來避免真正接觸到他們心理上的“未完成的事情”。 在我最近出版的著作 《超越》中,我稱之為“偽超越”——建立在非常不穩固的基礎上的超越。

這一切到底有多嚴重? 也許總的來說,精神實踐確實有助於平息 ego(自我),而 精神自戀 並沒有那麼普遍。 關於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悖論之一,實證資料實際上說了什麼,即:如果瑜伽的主要目的是平息 ego(自我)並減少對自我的關注,為什麼 Instagram 上有這麼多瑜伽姿勢照片?

自我中心性和靈性

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高質量的研究已經開始揭示在聲稱能夠平息 ego(自我)的精神實踐中,精神自戀和自我提升的存在。 在一項 高強度研究中,約亨·格鮑爾及其同事研究了瑜伽和冥想實踐。

在他們的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跟蹤了 93 名瑜伽學生長達 15 周。 他們反覆評估了直接參與瑜伽的人和過去 24 小時內沒有練習瑜伽的人的自我提升水平。 自我中心性透過諸如“在整個瑜伽課中專注地進行練習對我來說是……”,以 1(完全不重要)到 5(對我來說很重要)的量表進行衡量。

他們透過標準的自尊衡量標準以及詢問人們認為自己在瑜伽課中比普通瑜伽學生優秀的程度來衡量自我提升。 他們還包括了“社群自戀”的衡量標準,這是一種經常被低估的自戀形式,在這種自戀形式中,一個人認為只有他們才能拯救世界,並且他們是樂於助人的人(例如,“我將因我所做的好事而聞名”)。 研究表明,社群自戀與誇大自戀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權利、傲慢和過度自信相關(只是應用於助人領域)。

研究人員發現,與過去 24 小時內未參加任何瑜伽課的人相比,剛剛完成瑜伽課的人的自我中心性和自我提升水平更高(自尊更高、比平均水平更好的判斷以及社群自戀)。 他們還發現暗示性證據表明,瑜伽練習增強的自我提升在瑜伽的福祉益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是透過自尊的提高來實現的。 這一發現暗示,這種精神實踐的福祉益處實際上可能來自於提升自尊,而不是透過平息 ego(自我)。

在他們的第二個實驗中,他們跟蹤了 162 名冥想練習者長達四周。 他們反覆評估了冥想的自我中心性和自我提升,分別在冥想後立即評估以及在沒有事先冥想的情況下評估。 這次,他們直接衡量了福祉,包括對享樂主義福祉(幸福和高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感福祉(更高程度的自主性、環境掌控力、個人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係、生活目標和自我接納)的綜合衡量標準。 他們的自我中心性問題包括諸如“對你來說,擺脫嫉妒有多重要?”; 他們的自我提升量表包括諸如“與本研究的平均參與者相比,我擺脫了嫉妒”之類的專案。 同樣,他們包括了社群自戀的衡量標準。

研究人員發現,冥想後,冥想相關領域的自我中心性加劇,而不是減弱,冥想相關領域的自我提升增強,而不是減少。 此外,自我提升水平的提高解釋了冥想對更高福祉(享樂主義和幸福感)的影響。

重要的是要指出,他們抽樣調查了西方參與者,參與者參與的瑜伽和冥想練習——包括哈他瑜伽和慈愛冥想——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瑜伽和冥想專案和實踐。 然而,研究人員確實發現,即使在非常高階的身心實踐者中,瑜伽和冥想條件下也存在更大的自我提升。 這些發現表明,與身心實踐作為“平息 ego(自我)”和減少對自我的關注的聲稱益處相反,它們實際上可能會增強自我中心性和自我提升。 此外,有趣的是,似乎正是那些與自我相關的提升促成了精神實踐的福祉益處。

精神優越感和精神實踐

在最近的一組研究中,羅斯·馮克和阿努克·維瑟 對“精神優越感”進行了探索。 他們採訪了幾位心理學家、精神導師和普通人,並要求他們描述那些將靈性作為自我提升工具的人。 然後,他們將這些品質轉化為六個專案:

    •       我意識到別人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       我比大多數人更瞭解自己的感官。

    •       我比大多數人更瞭解天地之間的事情。

    •       由於我的教育和經驗,我很善於觀察,並且能看到別人忽略的事情。

    •       由於我的背景和經歷,我比其他人更瞭解自己的身體。

    •       如果其他人也擁有我現在所擁有的洞察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在三項研究中,他們評估了他們的精神優越感量表與其他變數之間的關係。 在研究 1 中,他們專注於參與某種形式的精神訓練的人。 參與者透過正念學校和能量訓練中心招募,這些學校和中心旨在訓練被歸類為超自然現象的技能,例如解讀光環和迴歸前世。 在研究 2 和研究 3 中,參與者是透過一本受歡迎的心理學雜誌招募的,該雜誌擁有廣泛的對心理和精神發展感興趣的讀者。 對比物件是沒有接受過任何精神訓練的人。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訓練組中,精神優越感與自尊的相關性低於那些參加任何精神訓練組的人。 他們的精神優越感衡量標準與“精神性自尊條件”有關,即人們從他們的精神實踐中獲得更高自尊的程度(例如,“當我注意到我在精神上發展自己時,我感覺更好”)。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說明了靈性的自我提升功能與其他 自尊條件領域 相似。

有趣的是,他們的精神優越感量表與社群自戀的相關性比自尊更強,這為“精神自戀”的概念提供了證據。 事實上,區分 健康的自尊和自戀 很重要。 問題不在於自尊,而在於 追求自尊。 健康的自尊——包括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積極評價——是透過參與真實的掌控感和積極的關係自然而有機地產生的,而不是透過將自尊作為目標來追求。 精神實踐帶來的健康自尊的提高可能是一件好事,不一定表明精神自戀,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能夠將他們的精神優越感衡量標準與一種特定的自戀形式聯絡起來——社群自戀——是件好事。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了不同形式的精神實踐之間的差異。 那些來自能量訓練中心的人的精神優越感得分始終高於正念訓練者。 事實上,那些接受能量訓練的人更可能聲稱自己擁有正念的特殊知識,甚至比那些實際處於正念狀態的人更甚! 能量治療師也特別容易在“超自然過度自信”方面得分很高,在諸如“當我隨機翻開一本書,書頁頁碼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時,這不是巧合”、“我可以從遠處向他人傳送正能量”以及“我可以用我的思想影響周圍的世界”等專案上得分很高。

雖然他們的研究是相關的,但這些因素之間很可能存在雙向關係。 精神實踐很可能被用作增強自戀自我的工具,增強一個人感覺自己很特殊並有權享有特殊特權的感覺。 但也很可能一些精神訓練專案會吸引那些具有強烈個人發展目標的人,而這些目標與西方自戀文化有關。 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探索自己的個人想法和感受併成為“開悟的存有”的想法可能對具有高度外顯和內隱自戀的人特別有吸引力。

研究人員總結道:

“我們的結果表明,自我提升的動機是強大且根深蒂固的,以至於它可以劫持旨在超越 ego(自我)的方法,轉而將它們用於自身服務……通往精神啟蒙的道路可能會產生與社會心理學中非常熟悉的完全相同的世俗扭曲,例如自我提升、虛幻的優越感、思想封閉和享樂主義(執著於積極的體驗),而這一切都披著所謂的‘更高’價值的外衣。”

健康的超越

有沒有辦法繞過 精神自戀的誘惑? 大師們鼓吹平息 ego(自我)的重要性(通常開著他們的勞斯萊斯),這當然很好,但在實踐中,我們真的可以克服普遍的自我中心性原則並超越精神自戀嗎?

我認為我們可以,但我相信第一步只是意識到這樣做非常困難。 我認為,健康超越的一個嚴重障礙是精神實踐如何“銷售”給大眾。 瑜伽和正念在美國是大型產業。 正念冥想的聲稱益處已經催生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參見 此處此處此處)。 瑜伽是西方社會 最流行的 身心實踐。 許多這些專案都提供了一長串承諾,包括減輕壓力和焦慮,以及更大的自信、創造力、專注力、成就、成功、飲食習慣、睡眠甚至幸福感。

但關鍵是:健康的超越並非源於試圖分散自己對現實不滿意的注意力。 健康的超越包括面對真實的現實,正面面對,以平靜和慈愛之心。 正如我在 《超越》中提出的那樣,健康的超越“不是要把我們自己或任何人的任何部分拋在身後,也不是要獨自超越整個人類。 健康的超越不是要置身於整體之外,也不是要感覺優於整體,而是要成為人類整體和諧的一部分……健康的超越包括利用你的一切來服務於實現最好的自己,這樣你就可以幫助提高整個人類的標準。”

這包括儘可能清晰地看待現實。 正如 《關掉電源:在虛擬世界中保持理智的正念之道》作者南希·科利爾指出的那樣,正念的重點“是能夠看到我們內心正在發生的事情,沒有所有權、判斷或行動。 同時,也要失去我們對我們頭腦產物的巨大信念和崇敬……危險的習慣是這樣的:正念的見證者本身正在成為 ego(自我)的另一種形式,一種新的身份,一個新的我們可以自豪地佩戴的身份。”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真的很喜歡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有各種各樣和錯綜複雜的瑜伽姿勢。 但從我對瑜伽文獻的閱讀來看,瑜伽的理論意圖似乎主要不是為了讓身材 привлекательный 的人自豪地展示他們將自己扭成麻花的能力。 相反,當我們沒有將身心精神實踐用作滿足任何基本需求的工具時——例如我們對安全、歸屬感和自尊的需求時,似乎就會產生身心精神實踐的大部分 以成長為導向的益處。 相反,當我們反覆嘗試培養成為我們頭腦和行為的見證者的能力時,以便我們可以抓住我們狡猾的 ego(自我)以一種不利於我們自己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方式劫持系統時,這些實踐似乎會導致更大的成熟度、智慧、同情心、接納和對他人的無條件積極尊重。

這讓我想:也許現在是所有這些瑜伽和正念中心冷靜下來,停止宣稱所有外在的聲稱益處(“更健康!”“性生活更美好!”“驚人的專注力!”“工作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了,而應該只關注這種精神實踐的益處,即讓我們意識到,對 ego(自我)的這些擔憂只是 ego(自我)在發揮作用。 這種意識本身就足以帶來啟迪一生的益處。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 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關於智力、創造力和福祉的課程。 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新科學》、《天生創造:解開創造性思維之謎》(與卡羅琳·格雷瓜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 在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瞭解更多資訊。 2015 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 位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開創性科學家”之一。 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極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 在 X 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SA Mind Vol 32 Issue 2本文最初以 “精神自戀的科學” 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32 卷第 2 期 (), p. 17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2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