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突然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飛往莫斯科會見一位負責俄羅斯鐵路的 executive,一位新聞官提出要為我安排一位翻譯。我拒絕了,因為我相信我的俄語口語足以應付。
我大錯特錯了。坐在 executive 寬敞辦公室的會議桌旁,我被飛速掠過耳邊的技術術語搞得啞口無言。當時正值豬流感季節,我分不清額頭髮燙是因為羞愧還是真的發燒。我真想鑽到那張古老的大桌子底下,蜷成一團睡上一覺。
錯誤的元認知——我們對自身知識和記憶的判斷——導致我高估了自己的語言能力,並在關鍵時刻表現不佳。在《反思的力量》一文中,認知神經科學家 Stephen M. Fleming 解釋了元認知如何支撐各行各業的成功。幸運的是,一些技巧,例如冥想,可以加深自我認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共同的詞彙是成功溝通的一個方面,但健談者也會交換微妙的訊號來暗示他們的想法。在本期關於語言的特別報道中,我們關注這些神秘的元素。正如語言學家 Mark Dingemanse 和 N. J. Enfield 在《讓我們談談》一文中所寫,世界各地的對話都有著獨特的節奏,這就是為什麼沉默可以蘊含豐富的社會意義。
你所說的語言——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增添了進一步的社會細微差別。例如,人們在說母語以外的語言時往往會更理性地思考。心理學家 Catherine L. Caldwell-Harris 在《犧牲一人拯救五人?Mais Oui!》中探討了多語種思維的怪癖。
正如 Dingemanse 和 Enfield 指出的那樣,我們大部分清醒的時間都在與他人互動。這些交流對於幸福至關重要。特別是,群體社交可以幫助人們對抗抑鬱症並避免復發。心理學家 Tegan Cruwys、S. Alexander Haslam(顧問委員會成員)和 Genevieve A. Dingle 在《新的團體療法》中描述了這種治癒效果。
至於我那次搞砸的報道之旅,唯一的慰藉是我錄下了整個過程。我慈愛的母親幫我解讀了官僚語言。然而,對於錄音機的存在,我不得不勉強感謝我的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