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識別人臉的科學

離散的大腦區域形成專門的網路來識別面孔

當我們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時,毫不費力地就能在人群中認出朋友的面孔。但這種看似容易的本領掩蓋了其認知的複雜性——所有的面孔都有眼睛、鼻子和嘴巴,且位置相對相同,並且可以帶有各種情緒表達。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我們識別人臉能力的基礎:是人類大腦進化出了專門的面孔處理機制,與其他處理物體的區域不同,還是他們使用廣泛的、多用途的網路處理所有物體,僅僅發展出對面孔的專業知識。兩項實驗現在透過揭示一個確實專門用於面孔的獨特網路,澄清了這場經年累月的爭論。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腦成像研究表明,顳葉(人類大腦中負責物體識別的部分)的離散區域在人們觀察面孔時比觀察任何其他事物時更活躍。然而,尚不清楚這些區域是否真的包含專門由面孔觸發的細胞,還是它們更廣泛地做出反應——例如,被與人相關的任何物體或需要關注細節的事物啟用。

幾年前,Doris Tsao 和她當時在哈佛醫學院的同事解決了這個問題。她在猴子身上找到了專門的“面孔補丁”,並發現這些補丁中充滿了僅對面孔做出反應的神經元。“我們證明了它們是高度專業化的區域,”Tsao 說,她現在在德國不萊梅大學工作。“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工作的——是每個補丁都是獨立的,還是它們都參與一個統一的迴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Tsao 勇往直前,使用腦成像和單細胞刺激這兩種技術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組合。她和她的研究生 Sebastian Moeller 使用電極探測特定面孔補丁中的神經元,同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觀察大腦的其餘部分。今年早些時候,他們報告發現面孔補丁緊密且特異性地相互連線:刺激一個面孔補丁幾乎只啟用其他面孔補丁,而刺激面孔補丁之外的區域僅啟用非面孔區域。

“這真的讓我震驚,”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 Margaret Livingstone 說,她監督了 Tsao 早期的工作。“不同面孔補丁之間的連線非常精確,面孔補丁到面孔補丁,這表明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系統,它有自己的解剖結構,完全獨立於所有其他物體。”

然後,Tsao 將目光投向額葉,額葉將感覺資料轉化為目標導向的行為。“我們不僅僅感知面孔——我們還會對面孔做出反應,”她解釋道。“我們確定他們的情緒表達,將他們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將他們歸類為朋友或敵人。”因此,她認為,額葉中可能存在面孔補丁。

使用 fMRI,Tsao 發現了三個離散的面孔補丁。一個補丁位於眶額皮層,該皮層評估情緒和社會行為。進一步的測試表明,情緒化的面孔比中性的面孔更能激發這個補丁,表明它可能在解釋情緒表達方面具有特定作用。(相比之下,顳葉中的面孔補丁對情緒化的面孔沒有不同的反應。)事實上,額葉損傷會使受害者能夠認出人,但無法評估他們的情緒。

Tsao 現在希望確定每個補丁如何對面部處理做出貢獻。她推測它們可能形成一個功能等級——例如,一個補丁可能檢測面孔,然後其他補丁會加入進來,報告檢測到,例如,男性面孔或驚訝的面孔。她強烈懷疑這些後來的補丁可能會與內側顳葉進行通訊,2005 年,加州理工學院的 Christof Koch 在該區域發現了專門對特定個體(例如演員 Halle Berry)做出反應的神經元。Tsao 的發現暗示了逐步處理,從而產生能夠編碼像特定人這樣複雜實體的神經元。

“這些區域都是相連的,”Koch 評論道。“你不僅能看到 Halle Berry,還能看到她是否生氣,或者她是否在看著你。這是一個專門用於面孔的迴路,它從大腦後部一直延伸到最前面。”Koch 補充說,這種面孔處理的專業化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無論你是嬰兒、老人,還是盯著地板的書呆子,都無關緊要。你都是社會生物,而面孔很重要。”

注意:本文最初印刷時的標題為“面孔補丁”。

© .